采
桑
曲
种
桑
人
家
十
之
九
,
连
绿
不
断
阴
千
亩
。
年
年
相
戒
桑
熟
时
,
畏
人
盗
桑
晨
暮
守
。
前
年
灾
水
去
年
旱
,
私
债
官
租
如
火
锻
。
今
春
差
觉
风
雨
好
,
可
惜
桑
田
种
又
少
。
采
桑
女
子
智
于
男
,
晓
雾
浸
鞋
携
笋
篮
。
幼
年
父
母
责
女
红
,
蚕
事
绩
事
兼
其
中
。
桑
有
稚
壮
与
瘦
肥
,
亦
有
蚕
饱
与
蚕
饥
。
忌
讳
时
时
外
意
生
,
心
血
耗
尽
茧
初
成
。
织
不
及
匹
机
上
卖
,
急
偿
官
租
与
私
债
。
促
织
在
室
丝
已
竭
,
机
抒
西
邻
响
不
绝
。
残
岁
无
米
货
入
苦
,
妄
意
明
年
新
丝
补
。
田园
民间疾苦
春天采桑
母爱
辛劳
写实抒情
译文
种植桑树的人家占了十分之九,连绵的绿色覆盖了千亩土地。
每年都互相告诫桑树成熟的时候,担心别人偷桑叶,从早到晚守着。
前年洪水泛滥,去年干旱无雨,私人债务和官方租税如同烈火锻造一般。
今年春天感觉风调雨顺很好,可惜桑田种植得又少了。
采桑的女子比男子聪明,她们在晓雾中浸湿鞋子,带着竹篮去采桑。
年幼时父母教女儿女红(即刺绣等手工技艺),蚕事和其它家务活都包含其中。
桑树有幼嫩的、成熟的和老瘦的,蚕也有饱食的和饥饿的。
人们时时忌讳意外发生,心血耗尽才能得到茧子。
织出的绸子不够一匹就急着上市卖掉,用来急还官租和私债。
在家织绸的声响不断从西边邻居家传出来,催促着织绸。
年底没有米买,生活困苦,只能盼望明年新丝能弥补一下。
赏析
这首清代诗人阎尔梅的《采桑曲》描绘了种桑人家的生活艰辛。诗中通过“种桑人家十之九,连绿不断阴千亩”展现了广袤的桑园景象,然而“畏人盗桑晨暮守”揭示了农民对丰收的忧虑和守护。“前年灾水去年旱”反映了自然灾害带来的连续打击,加重了农民的债务负担,“私债官租如火锻”形象地表达了他们的困境。尽管今年春风雨调顺,但“可惜桑田种又少”,意味着恢复并不容易。“采桑女子智于男”赞美了女性的勤劳智慧,她们“晓雾浸鞋携笋篮”,从小便承担起养蚕织布的重任。从“蚕事绩事兼其中”到“心血耗尽茧初成”,细致刻画了蚕农生活的艰辛和付出。“织不及匹机上卖,急偿官租与私债”写出了她们为了生计,即使疲惫也要赶制丝绸还债。而“机杼西邻响不绝”则以邻居的忙碌衬托出普遍的贫困状况。最后,“残岁无米货入苦,妄意明年新丝补”表达了年终无粮的困苦,只能寄托于来年的蚕丝收入,体现了农民生活的艰难和对未来的一丝希望。整首诗以朴素的语言,深刻揭示了清朝农村社会的现实问题。
阎尔梅
18首
阎尔梅(1603—1679)明末诗文家,字用卿,号古古,因生而耳长大,白过于面,又号白耷山人、蹈东和尚,汉族,江苏沛县人。明崇祯三年举人,为复社巨子。甲申、乙酉间,为史可法画策,史不能用。乃散财结客,奔走国事。清初剃发号蹈东和尚。诗有奇气,声调沉雄。有《白耷山人集》。因生而耳长大,白过于面,、蹈东和尚,汉族,江苏沛县人。明崇祯三年举人,为复社巨子。甲申、乙酉间,为史可法画策,史不能用。乃散财结客,奔走国事。清初剃发号蹈东和尚。诗有奇气,声调沉雄。有《白耷山人集》。逝后,子孙私上谥号 ''文节''。其身为日月堂八世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