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

使
写景
山水
抒情
秋节
牧歌
民谣
夜景
秋天
动物
忧民
哀怨
悼亡

译文

大河的曲折之处多么宽阔空旷,牧田靠着长堤湾延伸。
乌鸦栖息,喜鹊散去,堤岸旁的树木显得寂静无声,打更木的声音稀疏,夜晚即将结束。
牧童骑着马乘着凉月,在人群中绕行,发出高亢的歌声。
幽深之情和飘逸之气自然产生,往往与清脆的马蹄声相应和。
歌辞难以辨别在野风中高声唱出的是什么,似乎在讲述离别的忧愁和劳役的辛苦。
在不断徘徊中,不妨靠近一些,隐约地听到声音又渐渐远去。
秋天的白云倒映在长河中显得冷清,露水打湿的草色在光线下呈现出碧绿的色彩。
星星稀疏,银河淡然,夜色初长,独自在空荡的亭子里辗转反侧,孤寂的旅人无法入眠。
洞箫的音律京君你明白,可惜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已经化为尘土,不能再重生。
怎样才能将这哀怨的情感传达出来,让我用羌族的笛子为你吹奏出这情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图景。开篇即以"大河之曲多宽闲,牧田枕倚长堤湾"展现了广阔而平和的大自然景象,牧田依傍在长长的堤岸旁,显得异常宁静与悠闲。随后,诗人笔触转向"乌栖鹊散堤树寂,柝木声稀宵欲阑",这里通过乌鸦栖息在堤上的树木以及偶尔传来的柝木声音,营造出一种夜深人的静谧氛围。接下来的"牧儿跨马乘凉月,历历绕群高唱发"则展示了一个活泼的画面:牧童骑在马上,在清凉的月光中,悠然自得地唱着歌曲,这种自由与自然交融的情景令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乐趣。诗中的"幽情逸气生自然,往往鸣鞘应疏节"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中那种难以言说的幽美情怀和随着季节变化而产生共鸣的心声。紧接着的"歌辞难辨野风高,似述离忧嗟役劳"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某种哀愁,这里可能是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而在"徘徊不断何妨近,彷佛微闻已复遥"中,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渴望与大自然更加亲近的心情,即便是徘徊不息,也无所谓,只求能听到那远处的歌声。随后的"长川冷浸秋云白,露草翻光凝碧色"则再次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景象,长河在秋日的阳光下显得异常清澈,露水沾湿的草地反射着淡蓝色的光芒。紧接着的"星疏河淡夜初长,展转空亭奈孤客"则是对夜晚星辰稀疏与河流平淡景象的描述,以及诗人在空旷的亭中独坐时所感受到的孤独之情。最后两句"洞箫音律京君明,可怜骨朽不更生。安得使传哀怨意,为我写之羌笛声"则是诗人对历史上一位才子(可能指的是古代乐师)怀有深深的赞美与同情,同时希望能有人将自己内心的忧愁和哀怨通过音乐表达出来。整首诗以其清新自然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内心的某种孤寂感受。

司马光

1260首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猜您喜欢

小雨初霁
宋·陆游
归来偶似老渊明,消渴谁怜病长卿。小雨染成芳草色,好风吹断画檐声。剪灯院落晨犹冷,卖酒楼台晚旋晴。莫道此翁游兴懒,兰亭禹寺已关情。
云心遣示雨凉古句用旧韵再次奉答
宋·萧立之
黑猪渡河天不风,苍龙衔烛不敢红。一瓶何处马背倒,芰塍藕荡漫西东。西风佳时数重七,乾鹊桥成云□湿。兰膏香冷梦初回,花馆月寒秋又立。岐山千岁无凤凰,玉帝夜行龙虎章。九仙拍手一.....
还都道中诗三首(其三)
南北朝·鲍照
久宦迷远川,川广每多惧。薄止闾边亭,关历险程路。霮䨴冥寓岫,濛昧江上雾。时凉籁争吹,流荐浪奔趣。恻焉增愁起,搔首东南顾。茫然荒野中,举目皆凛素。回风扬江泌,寒□栖动树。太.....
续感秋(其三)
清·童凤诏
翛然门巷昼常关,抱影空庐独往还。鹤唳三秋声转警,豹藏七日色逾斑。江山平远尘氛外,云雨荒唐朝暮间。闻道微霜初度处,蓼花芦叶落溪湾。
游王氏郭北山楼
明·宋登春
径草连村合,山楼带郭横。开尊招野客,倚树听流莺。露自花间滴,云从石上生。几回渔篴响,素月岭头明。
翠玉楼和胡端逸韵
宋·文天祥
客影鱼千里,年华柳十围。白云栖石密,黄鹄出烟微。江海秋风老,湖山晚日晖。郁孤台上望,野阔犊初肥。
送僧之庐山
元末明初·梵琦
简寂观中甜苦笋,归宗寺里淡咸齑。庐山面目分明露,衲子身心特地迷。秋到树头黄叶落,夜深峰顶白猿啼。参禅若也求玄妙,十万流沙更在西。
韩伯皋佥事移湖学讲堂时倪仲深作教韩为作堂记予因赋此诗
元·朱晞颜
春风采采宫芹香,宫前泮水涵晴光。鳞鳞瓦影落晴昼,鱼自在藻鸢自翔。盛时学士多俊造,两庑弦诵声琅琅。藏修游息俨有序,丹雘炫耀联宫墙。喧啾一扫众境寂,爽垲坐阅松柽凉。吴兴先生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