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花
秋天的
咏物
野菊
抒情
赞美
田园

译文

野外的菊花没有经过人工种植,秋天来临,它们不知从何处生长出来。
它们不羞于与其他普通花草混杂在一起,反而选择在早霜降临时独自开放,显得格外突出。
寒冷的蝴蝶在花间飞舞不愿离去,夜晚的蛐蛐(蛬)鸣叫更加哀伤。
幽静的人会自己移动席子,靠近这些野菊,轻轻摘下几朵,泡在青色的酒杯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野菊盛开的图景,通过对比和反差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小花不被人重视而感到同情的心境。“野菊未尝种,秋花何处来。”这两句是从一个侧面描绘了野菊的生长环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这些自然生长的植物来源的好奇和探究。这里的“未尝种”暗示着野菊并非由人工培育而成,而是自然界中的产物。“羞随众草没,故犯早霜开。”这两句则通过对比的手法,表达了野菊虽然与其他草丛相似,但它却不甘心被埋没在无名之中,反而因其羞涩而显得更加突出。这里的“故犯早霜开”则强调了野菊即便是在秋天早早降临的寒霜中,也依然勇敢地绽放。“寒蝶舞不去,夜蛬吟更哀。”这两句以虫类为喻,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界生命力顽强抵抗的赞美。尽管秋天气候转凉,但这些小生命依然在其生存环境中活跃着,展现了它们不屈不挠的生存状态。“幽人自移席,小摘泛青杯。”最后两句则描绘了诗人的行动和情感。他不仅欣赏自然中的野菊,还亲手采撷,将这份对大自然的热爱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这里的“幽人”指代诗人本身,而“小摘泛青杯”则是他在田间小坐,品尝着自己采集到的野菊花朵。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中小生命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以及他自身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怀。

司马光

1260首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古橘谣
清·卓肇昌
蓬莱宫前合欢树,碧叶金衣凌霄坞。朝餐五色文彩霞,露浥金茎广寒府。六月珠颗红离离,樵者入山持雷斧。仙室窅然幽以深,小苑丛丛石洞古。洞门白犬笑人来,碧落峰前鸡鸣五。抱犊壁间列.....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寄余德甫
明·欧大任
十载弹冠答圣朝,短衣今自傍渔樵。诗名不借青云大,交态谁疑白眼骄。病免风尘犹澒洞,居閒宾客未萧条。匡山只隔南禺路,醉把梅花上铁桥。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三月乙巳来赋盐万岁乡且蒐狝匿赋之家晏饭此舍遂留宿是日大风自采菊苗荐汤饼二首(其二)
宋·黄庭坚
幽丛秀色可揽撷,煮饼菊苗深注汤。饮冰食檗浪自古,摩挲满怀春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