竿
写景
抒情
怀古
咏物
赞美
秋节
读书
山水
励志
亲情

译文

住所靠近市场,所居住的地方喧闹杂乱。
精美的屋檐和画栋相连,显得非常华丽繁华。
有谁知道他与其他人的住所不同之处,这屋子的环境引人向往。
半窗明月下,鸾鸟的尾巴低垂;满地东风中,墨香醉人。
有时候他静坐研读古籍,玉佩铿铿作响,琼琚摇曳生姿。
忽然间云散天晴,世界变得宁静,那竹林深处的山谷又该如何呢?
这位先生自然是世上的高士,看待功名利禄如同脱鞋一般。
他用高尚的气节对抗浮云,像鳌竿一样坚韧的节操传给了后代。
仲先生才能横溢,贯通百川之学,发扬光大了先辈的事业,把成就归于诗篇。
我猜想这位老翁建造这所房子,莫非是为了效仿溪边的六逸、林间的七贤,追求他们的隐逸生活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士在竹屋中生活的宁静与高雅。诗人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竹屋周围繁华与喧嚣的对比,以及屋内主人与众不同的生活情趣。半窗明月,满地东风,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主人静坐读书,玉佩摇动,仿佛与自然界的云散天清相呼应,体现了其高洁的品行和超脱世俗的追求。“直将高节抗浮云,鳌竿一截传诸子”一句,表达了主人以高洁的节操对抗世俗的诱惑,其精神如同高耸入云的山峰,影响着后人。而“仲也才能贯百川,阐扬翁业归诗篇”,则赞美了主人的才华横溢,能够将先人的事业通过诗歌传承下去。最后,“我疑此翁结此屋,无乃溪边之六逸,兴夫林间之七贤”一句,诗人猜测这位高士建造竹屋的意图,可能是为了效仿古代隐士的生活方式,与溪边的六逸或林间的七贤相媲美,进一步强调了主人追求的是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精神境界。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竹屋主人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和对高洁品质的不懈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古代隐士生活方式的向往与敬仰。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