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景
咏物
抒情
冬季景象
田园
民谣
离别

译文

密密地编织枯枝,均匀地编上露水浸润的叶子,一排斜挂的窗户在风中摇曳。
冷月如轻筛,霜风细簸,守护着茅屋檐下微小的缝隙。
低低地掀起帽子,记得赊酒回到这村舍。
这里天寒岁晚,无论富贵与否,都可以消受这番清寒。
夕阳西下后,习惯于掩映着一盏红灯的残烺。
最冷的时候更是增添了六尺的寒意,雪花轻轻洒落。寒风中树枝轻轻摇曳。
不管怎样,江湖上的梦想与情感仍在牵挂。卷起萧瑟的景象,低矮的柴门仿佛也在颤抖。

赏析

这首《天香·芦帘》描绘了一幅冬日夜晚的宁静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寒冷与静谧之美。诗人以“密织枯枝,匀编露叶”开篇,生动地勾勒出冬日里树枝与露叶交织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既苍凉又富有生机的氛围。接着,“摇飏一桁斜挂”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芦帘随风轻轻摇曳的情景,仿佛一幅动态的画卷。“冷月轻筛,霜风细簸”,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寒冷与清寂,月光如筛子般轻柔地洒在大地上,霜风细细地吹拂着,为整个场景增添了几分寒意和静谧。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融合,通过“镇护茅檐寒罅”、“低掀侧帽”等细节,表达了对冬夜寒风中家园的守护与依恋。“记贳酒、者回村舍”一句,透露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怀念与向往,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夜,也能找到一丝温暖与慰藉。“消受天寒岁晚,无分绮窗珠榭”,则表达了对简朴生活与自然之美的欣赏与追求,不需华丽的装饰,就能感受到冬夜的宁静与美好。“押边夕阳才下,惯掩映、一灯红灺”,描绘了夕阳西下后,灯光逐渐暗淡的场景,这一幕既温馨又略带几分孤独感,但正是这种淡淡的忧伤,增添了诗歌的情感深度。最后,“最是寒添六尺,雪花轻洒”,将视线转向雪花飘落的景象,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也暗示了冬日的寒冷与纯洁。“荡户梢梢瑟瑟”一句,通过拟声词“瑟瑟”描绘了风吹过芦帘时发出的声音,既生动又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又那管、江湖梦魂惹”,表达了诗人虽身处江湖,但心系家园,对远方的思念与牵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豁达情怀。“卷起萧疏,柴门低亚”作为结尾,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卷起芦帘,推开柴门的动作,既表现了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与珍惜。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想象,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冬夜场景,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猜您喜欢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古橘谣
清·卓肇昌
蓬莱宫前合欢树,碧叶金衣凌霄坞。朝餐五色文彩霞,露浥金茎广寒府。六月珠颗红离离,樵者入山持雷斧。仙室窅然幽以深,小苑丛丛石洞古。洞门白犬笑人来,碧落峰前鸡鸣五。抱犊壁间列.....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登城二首(其二)
宋·张耒
绿野望不极,登临引兴长。凭高延泽国,搔首对风光。乍出莺贪柳,新归燕拣梁。欣欣物华好,吾亦引清觞。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