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
耕
二
首
(
其
二
)
铃
斋
日
日
簿
书
尘
,
不
觉
光
阴
暗
里
侵
。
忽
见
前
山
有
花
发
,
始
知
今
岁
已
春
深
。
边
风
尚
有
寒
吹
面
,
腊
雪
全
无
早
系
心
。
忧
国
忧
民
平
日
事
,
新
来
赢
得
白
盈
簪
。
春天
写景
写风
怀古
忧国忧民
抒情
写雪
腊雪
田园
边塞
译文
铃响的官斋每天都被公文所淹没,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悄悄流逝。
突然看见前山开满了花,才惊觉今年春天已经深入。
边境的风依然带着寒意吹拂着脸庞,心里却担忧着早春的腊雪何时消融。
忧国忧民是我平日的事情,最近因此忧虑而使得白发盈簪。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官场忙碌与自然季节变换之间的对比,以及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首句“铃斋日日簿书尘”形象地展现了官府日常的繁忙与文书工作的繁重,暗示了诗人作为官员的日常工作状态。接着,“不觉光阴暗里侵”表达了时间悄悄流逝,诗人对此似乎并未察觉,流露出一种时间易逝、岁月匆匆的感慨。“忽见前山有花发,始知今岁已春深”两句,通过突然发现远处山上的花朵开放,意识到春天已经深入,巧妙地将自然界的季节更替与个人的感知联系起来,暗示着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恍然大悟。同时,这也象征着自然界的生命力与希望,与下文的忧国忧民之情形成鲜明对比。“边风尚有寒吹面,腊雪全无早系心”则进一步描绘了边疆的寒冷与冬雪的景象,与春天的温暖形成对比,暗示边疆的艰苦与动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边防安全的担忧。这里“腊雪全无早系心”可能意味着诗人对过去冬天的忧虑已经消散,转而关注当前的边防形势。最后,“忧国忧民平日事,新来赢得白盈簪”表达了诗人长期为国家和人民忧虑的心境,以及因年华老去而感到的无奈与感慨。这里的“白盈簪”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年华的老去,与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形成了一种深刻的内在联系,展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反思、对自然季节变化的敏感、对国家边防安全的忧虑,以及对个人生命衰老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吴渊
26首
吴柔胜第三子。约生于宋光宗绍熙初,卒于理宗宝祐五年,年约六十八岁左右。嘉定七年中进士,调建德主簿。丞相史弥远在馆中留他,将授以开化尉,他谢道:“甫得一官,何敢躁进。”弥远就不再强他。累官兵部尚书,进端明殿学士,江东安抚使、拜资政殿大学士,封金陵公,徙知福州、福建安抚使,予祠。又力战有功。拜参知政事,未几,卒。渊著有《退庵集》、《退庵词》奏议及易解,《宋史本传》传于世
猜您喜欢
次韵姚比玉雪中之作
明·董纪
风雪虽严莫掩关,天开图画一时间。闾阎均作白银阙,培塿尽为群玉山。上将功成淮蔡下,故人兴尽剡溪还。屯边百万皆骁勇,伫听王师奏捷班。
踏莎行(其三)
宋·秦观
晓树啼莺,晴洲落雁。酒旗风飐村烟淡。山田过雨正宜耕,畦塍处处春泉漫。踏翠郊原,寻芳野涧。风流旧事嗟云散。楚山谁遣送愁来,夕阳回首青无限。
自平凉柳湖至泾州道中
清·谭嗣同
春风送客出湖亭,官道迢遥接杳冥。百里平原经雨绿,两行高柳束天青。蛙声鸟语随鞭影,水态山容足性灵。为访瑶池歌舞地,飘零黄竹不堪听。
即事
清·爱新觉罗·弘历
春雨虽未寸,润泽已庆慰。却看云势重,羃䍥藏山翠。因之忆远近,一例被膏未。无何一二日,佳音来次第。保阳及古北,三寸均沾暨。喜已疑信半,奚曾遇往岁。秋麦既勃生,春牟即可艺。大.....
泊临清遇雪
明·谢迁
千林断飞鸟,万里寒云同。朔风吹霰雪,倏忽瀰长空。入夜犹未已,浙沥呜船蓬。侵晓起推牖,两岸如堆琼。秋来久不雨,煖气乖深冬。来牟阂生意,渴望怜村农。素心重忧国,所愿年时丰。如.....
次韵寄谢钱塘
明·袁华
新开别墅对西山,燕坐凝香日闭关。鶗鴂先鸣农事动,兜鍪不举羽书閒。花前五马春游乐,月下双鞬夜逻还。上番梅花曾有约,旧题重拂石苔斑。
杂曲歌辞·北风行
唐·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怒号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
癸亥春
宋·张嵲
荒村渺渺不知春,三见篱边物态新。渐习鱼虾解蛮语,自疑元是魏塘人。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