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
兴
四
首
(
其
三
)
常
怪
栖
栖
杜
少
陵
,
愁
篇
苦
句
每
相
仍
。
只
今
世
故
多
离
乱
,
欲
写
艰
难
愧
未
能
。
怀古
忧民
写感慨
赏析
这首诗由元末明初诗人王祎所作,名为《漫兴四首(其三)》。诗中,王祎表达了对杜甫的深切感慨与敬意,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在面对世事变迁时的无力感和遗憾。首句“常怪栖栖杜少陵”,王祎以一种疑问和感慨的语气,提及了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这里的“栖栖”形容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生活困顿,但依然坚持创作,留下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诗歌。王祎通过这一句,既表达了对杜甫坚韧不拔精神的钦佩,也暗含了对自身处境的反思。接着,“愁篇苦句每相仍”进一步描绘了杜甫诗歌的特点——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愁绪和对人生苦难的深刻体悟。王祎在这里将杜甫的诗歌风格与自己的感受联系起来,暗示了自己在创作时也深受类似情感的影响。后两句“只今世故多离乱,欲写艰难愧未能”,则直接表达了诗人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状时的内心感受。王祎感叹当下的世事纷扰,充满离乱与动荡,而他作为诗人,虽然渴望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这些艰难时局的感受和思考,却自感力有未逮,无法完全捕捉和传达出那种复杂的情感与现实的全貌。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己创作能力的谦逊态度,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忧虑。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杜甫的创作精神与自己的创作体验,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先贤的崇敬之情,以及在面对时代挑战时的自我反省和无力感。王祎的《漫兴四首(其三)》在艺术上展现了深沉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敏感洞察,是元末明初文学作品中的佳作之一。
王祎
324首
(yī)[公元一三二一年至一三七三年](一作袆),后依外祖父居青岩傅。生于元英宗至治元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五年,年五十二岁。幼敏慧。及长,师柳贯、黄溍,遂以文章著名。太祖召授江南儒学提举。后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洪武初,诏与宋濂为总裁,与修元史。书成,擢翰林待制。以招谕云南,死于节,谥忠文。祎著有《王忠文公集》二十四卷,及大事记续编,《四库总目》又曾重修革象新书,并传于世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江行吊宋齐邱
宋·辛弃疾
尝笑韩非死说难,先生事业最相关。能令父子君臣际,常在干戈揖逊间。秋浦山高明月在,丹阳人去晚风闲。可怜千古长江水,不与渠侬洗厚颜。
古歌
汉·两汉乐府
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
题玉川月蚀诗后
宋·赵孟坚
哆口支牙月蚀诗,遗编读著凛风规。如何晚节从污合,竟与奸臣血作泥。
即事四首(其四)
宋·陆游
放翁老去未忘情,镜里森然白发生。一片常愁见花落,三声最怕听猿鸣。年年双只路傍堠,夜夜短长城上更。晚悟一条差似可,孤舟渔火看潮平。
江夏八咏(其五)奇章亭
宋·贺铸
亭揭奇章榜,斯民孰去思。多惭羊叔子,涕泗岘山碑。
避寇即事十二首(其二)
宋·左纬
遥闻乌合辈,数十破钱塘。故是升平久,胡为守备亡。天诛初不暴,贼势尚云张。作过古来有,未宜忧我皇。
读邯郸野老卫河谣小述三首(其二)
明·孙承恩
老人诗句不支吾,为泣民穷泪眼枯。何当录上献天子,便是当年郑侠图。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