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雁
篇
秋
高
八
月
风
力
狂
,
吹
断
长
空
征
雁
行
。
分
飞
汉
月
去
影
只
,
叫
入
楚
云
幽
怨
长
。
独
夜
愁
迷
荻
浦
雨
,
五
更
梦
断
芦
田
霜
。
枯
吻
连
朝
不
饮
啄
,
侧
身
万
里
遥
相
望
。
相
望
万
里
关
塞
隔
,
却
忆
平
生
长
作
客
。
随
阳
未
饱
稻
粱
谋
,
遵
渚
常
虞
网
罗
厄
。
蓟
北
江
南
三
五
群
,
秋
凉
春
燠
往
来
频
。
曾
将
捷
书
报
边
使
,
更
联
筝
柱
亲
佳
人
。
谁
知
中
道
两
相
失
,
漂
泊
天
涯
归
未
得
。
开
口
敢
出
号
天
声
,
畏
人
且
塌
抟
风
翼
。
锦
水
鸳
鸯
相
并
栖
,
画
梁
燕
子
双
将
雏
。
谁
怜
独
有
孤
飞
雁
,
岁
岁
江
湖
别
离
叹
。
写景
咏物
抒情
秋节
离别
动物
大雁
怀古
译文
八月秋高气爽,风势狂烈,吹断了长空的雁行。
分别飞往汉月(可能是指远方的目的地),只留下孤影,叫声在楚云中回荡,显得幽怨漫长。
独自在夜晚,被荻浦的雨所困扰,愁绪难解;五更梦断,芦田的霜让人感到寒冷。
长时间的干旱导致大雁连朝都不喝水啄食,只能侧身朝着远方,望着遥远的对方。
虽然相隔万里,却依然心系彼此;回忆过去的日子,像是永远都在外漂泊做客。
未能满足稻粱之谋(指未能满足生活的需求),常担心被网罗所困厄(指生活困境)。
在蓟北和江南都有三五成群的大雁,秋凉春暖时频繁地往来。
曾将捷报传递给了边疆的将士,也曾与佳人一起共度时光。
谁知道中途会失去彼此的联系,漂泊天涯却无法归去。
尽管有勇气发出呼天喊地的声音,但为了不被人发现,只能收起翅膀,蜷缩起来。
就像锦水中的鸳鸯一样相互依偎着栖息,画梁上的燕子也有着双双的雏鸟。
谁又能理解这只孤独的大雁呢?它每年都在江湖中漂泊,面对离别和孤独的叹息。
赏析
这首《孤雁篇》描绘了一只孤独的大雁在秋季的凄凉景象中挣扎求生的悲惨命运。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雁在狂风中的无助、在长空中孤独飞翔的寂寞以及在寒冷夜晚和清晨霜冻中的痛苦。大雁的“分飞”、“叫入楚云”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它与同伴的分离和内心的哀怨。诗中通过“独夜愁迷荻浦雨,五更梦断芦田霜”描绘了大雁在恶劣环境中的煎熬,以及“枯吻连朝不饮啄”的饥饿状态,形象地展示了它的生存困境。大雁“侧身万里遥相望”的行为,既表现了它对同伴的思念,也体现了其孤独与坚韧。接着,诗人通过“相望万里关塞隔,却忆平生长作客”表达了大雁对过往自由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未知未来的担忧。大雁“随阳未饱稻粱谋,遵渚常虞网罗厄”的描述,揭示了它在迁徙途中面临的种种危险和挑战。最后,“蓟北江南三五群,秋凉春燠往来频”描绘了大雁迁徙的频繁与艰辛,而“曾将捷书报边使,更联筝柱亲佳人”则暗示了大雁在迁徙过程中可能承担的特殊使命或角色。然而,“谁知中道两相失,漂泊天涯归未得”揭示了大雁最终未能与同伴团聚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其命运的同情与感慨。整首诗通过孤雁的形象,寄托了诗人对孤独、离散、追求自由与和平生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生命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猜您喜欢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