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
寅
岁
旦
试
笔
偻
指
浮
生
半
百
过
,
少
年
豪
气
渐
消
磨
。
人
来
献
岁
无
他
祝
,
乡
里
衣
冠
剩
不
多
。
怀旧抒情
时间感慨
思乡之情
季节
情感赞美
译文
白话译文:不知不觉间,人生已经过去了大半。年轻时的那份豪情壮志也随着岁月流逝而渐渐消失。
白话译文:在这个新年之际,我并没有其他什么特别的祝愿。看到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只希望他们的衣食住行还有余裕。家乡的达官贵人、乡绅已经越来越少了。
赏析
此诗《丙寅岁旦试笔》由明代诗人董纪所作,描绘了诗人步入中年后对人生、岁月与故乡情感的深刻反思。首句“偻指浮生半百过”,以弯曲的手指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过往五十年人生的回顾,暗示岁月流转,时光匆匆。这里的“偻指”不仅表现了年岁的增长,也暗含了岁月带来的沧桑感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次句“少年豪气渐消磨”,承上启下,通过对比少年时期的豪情壮志与如今的逐渐消逝,展现了时间对个人精神状态的影响。这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描述,也是对人生阶段转变的普遍感慨。第三句“人来献岁无他祝”,描绘了岁末年初之际,人们前来祝贺新年的场景,但诗人内心并无特别的祝福期待。这一句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淡然,或许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或是对未来生活的淡泊态度。最后一句“乡里衣冠剩不多”,则将视角转向故乡,感叹在异乡漂泊多年后,故乡的人事变迁,曾经熟悉的乡亲、故友已寥寥无几。这不仅是对故乡变化的感慨,也是对人生旅程中离别与相聚的深刻体会。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对时间、人生、故乡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感悟。语言质朴而深沉,情感真挚而内敛,是明代文人心境与时代风貌的生动体现。
董纪
471首
明字良史,后以字行,更字述夫。洪武(一三六八至一三九八)中任江西按察佥事。善草书。著西郊笑端集。《书史会要、大观录》
猜您喜欢
忆江南(其五)刁学士宅藏春坞
宋·仲殊
南徐好,春坞锁池亭。山送云来长入梦,水浮花去不知名。烟草上东城。歌榭外,杨柳晚青青。收拾年华藏不住,暗传消息漏新声。无计奈流莺。
鹊桥仙(其二)
宋·李之仪
宿云收尽,纤尘不警,万里银河低挂。清冥风露不胜寒,无计学、双鸾并驾。玉徽声断,宝钗香远,空赋红绫小砑。庾郎知有几多愁,怎奈向、月明今夜。
又绝句
宋·韩维
芙蓉落尽荷叶黄,西风测测梧桐凉。岁登讼息休吏早,林间独坐歌还乡。
壬申十二月廿九日林泉抱拙伯仲万山别驾同宿三味轩得何字
元末明初·陶宗仪
岁晏高朋忽我过,诸生尊俎罄欢歌。老来短鬓因愁改,醉后衰颜为酒酡。灯影未随云影淡,漏声不似雨声多。明朝约共寻梅去,屐齿泥深可奈何。
简吴江朱志道诸昆仲
元末明初·谢应芳
去年长至听埙篪,转眼今年又此时。棣萼喜存兵后树,梅花早绽雪前枝。西山近日无烽火,东阁何人共酒卮。儿辈此归今问讯,吴音变楚莫相疑。
赠江南故人
元末明初·梵琦
今骑沙苑马,昔踏洞庭鱼。结缆荷边宿,移家竹里居。好风横笛晚,新月上帘初。每忆江南乐,功名有不如。
闻汤秋史师在蜀诗以志慰二首(其一)
清·缪重熙
繫怀函丈几多年,不道文旌已入川。怪底宦游难问讯,况当天末炽烽烟。会敷汉代师儒化,叠结程门文字缘。此日风前劳望眼,崎岖蜀道隔云烟。
浣溪沙·和桃源韵
宋·吴潜
半饷西风暖换凉。岩花月魄衬云裳。一杯旋擘翠橙香。旧酝不妨排日醉,新篘尚可去时尝。无何乡里是吾乡。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