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
西
山
西
山
久
不
到
,
花
鸟
向
何
人
。
风
散
石
崖
雪
,
天
开
湖
水
春
。
老
僧
虚
白
社
,
骚
客
负
青
蘋
。
底
事
燕
京
陌
,
黄
尘
满
角
巾
。
写景
山水
花鸟
春景
城市
地点
西山
怀古
情感
思乡
老僧
译文
很久没有来到西山了,不知道这里的花鸟现在如何了。
风吹过,石崖上的雪消散了;天空晴朗,湖水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
老僧人在清净的寺庙里过着修行生活,文人们则带着青蘋(一种水草)般的情怀,为诗歌而苦思。
燕京城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为何你的头巾上满是黄尘。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谢榛所作的《望西山》。诗中描绘了诗人久别重游西山时所见之景,以及内心的感受。首句“西山久不到”,表达了诗人对西山的怀念之情,暗示了他长时间未再造访此地。接着,“花鸟向何人”一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将花鸟赋予情感,似乎在询问诗人为何久别,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期待。“风散石崖雪,天开湖水春”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展现了西山的美丽风光。风吹过石崖,带走了积雪,仿佛为春天的到来铺路;天空一开,湖水泛起春意,生机勃勃。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景色之美,也隐含了诗人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老僧虚白社,骚客负青蘋”则转向对西山人文景观的描写。老僧在虚白社中静修,与世无争,而骚客(多指文人)则背负着青蘋(一种水生植物),或许是在寻找灵感或是漫步于湖畔,享受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这两句通过对比,表现了不同人物在西山的不同生活状态,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最后,“底事燕京陌,黄尘满角巾”一句,诗人突然转而思考自己身处繁华都市的燕京,与眼前西山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黄尘满角巾,形象地描绘了都市生活的忙碌与喧嚣,与前文的宁静形成了强烈反差,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山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气息,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生活的反思,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谢榛
1219首
谢榛(1495~1575)明代布衣诗人。字茂秦,号四溟山人、脱屣山人,山东临清人。十六岁时作乐府商调,流传颇广,后折节读书,刻意为歌诗,以声律有闻于时。嘉靖间,挟诗卷游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为“后七子”之一,倡导为诗摹拟盛唐,主张“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后为李攀龙排斥,削名“七子”之外,客游诸藩王间,以布衣终其身。其诗以律句绝句见长,功力深厚,句响字稳,谢榛诗文,著有《四溟集》共24卷,一说10卷,《四溟诗话》(亦题《诗家直说》)共4卷。山东临清人。十六岁时作乐府商调,流传颇广,后折节读书,刻意为歌诗,以声律有闻于时。嘉靖间,挟诗卷游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为“后七子”之一,倡导为诗摹拟盛唐,主张“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后为李攀龙排斥,削名“七子”之外,客游诸藩王间,以布衣终其身。其诗以律句绝句见长,功力深厚,句响字稳,著有《四溟集》、《四溟诗话》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满朝欢
宋·柳永
花隔铜壶,露晞金掌,都门十二清晓。帝里风光烂漫,偏爱春杪。烟轻昼永,引莺啭上林,鱼游灵沼。巷陌乍晴,香尘染惹,垂杨芳草。因念秦楼彩凤,楚观朝云,往昔曾迷歌笑。别来岁久,偶.....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成都使君王季野席上次韵奉呈橹巢初庵云林元素子素诸公
明·虞堪
隐者分湖住,高士云林栖。蒹葭散汀看鸥去,桃花隔屋闻鸡啼。每同杖屦踏春堤,诗筒酒榼前后提。公子风流乃相爱,缕引婵娟生叆叇。纤歌细舞交驩从,翠珰玉佩花茏葱。兰亭之下暮春会,飞.....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