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
雨
登
圆
通
阁
望
邺
城
有
感
(
其
二
)
云
压
山
城
雨
不
休
,
阁
中
遥
起
故
园
愁
。
漳
河
东
去
苍
茫
色
,
犹
似
三
台
醉
里
秋
。
写景抒情
秋景
思乡
地点
秋意浓情
译文
云层低垂压在山城之上,连绵不断的雨仿佛没有休止的迹象,这不禁让我阁楼中遥望远方,心生思乡之愁。
漳河向东奔流而去,河水呈现出一片苍茫的色彩,这景象如同我在醉意中回忆起的秋天的三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傍晚在圆通阁上远眺邺城时所感受到的复杂情感与景色。首句“云压山城雨不休”,以动态的云和持续不断的雨,营造出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并未因自然界的风雨而消散。接着,“阁中遥起故园愁”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情感焦点——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这里的“故园愁”不仅包含了对家乡的怀念,也蕴含着对过往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实处境的无奈。后两句“漳河东去苍茫色,犹似三台醉里秋”,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漳河的东流,苍茫的水色,与诗人内心的情感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对应。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将眼前的景象与“三台醉里秋”相联系,既是对历史的遥想,也是对当下心境的一种比喻,暗示了诗人可能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或情境下,曾有过类似的体验,如今再次面对相似的景色,引发了对那段时光的回忆和共鸣。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过往岁月的追思,同时也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某种反思和感慨。
谢榛
1219首
谢榛(1495~1575)明代布衣诗人。字茂秦,号四溟山人、脱屣山人,山东临清人。十六岁时作乐府商调,流传颇广,后折节读书,刻意为歌诗,以声律有闻于时。嘉靖间,挟诗卷游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为“后七子”之一,倡导为诗摹拟盛唐,主张“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后为李攀龙排斥,削名“七子”之外,客游诸藩王间,以布衣终其身。其诗以律句绝句见长,功力深厚,句响字稳,谢榛诗文,著有《四溟集》共24卷,一说10卷,《四溟诗话》(亦题《诗家直说》)共4卷。山东临清人。十六岁时作乐府商调,流传颇广,后折节读书,刻意为歌诗,以声律有闻于时。嘉靖间,挟诗卷游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为“后七子”之一,倡导为诗摹拟盛唐,主张“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后为李攀龙排斥,削名“七子”之外,客游诸藩王间,以布衣终其身。其诗以律句绝句见长,功力深厚,句响字稳,著有《四溟集》、《四溟诗话》
猜您喜欢
早秋夜作
唐·韦庄
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遥。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蟏蛸。不须更作悲秋赋,王粲辞家鬓已凋。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晚行舍后
宋·陆游
略彴东边一径深,杖藜行饭当登临。稷山并海出遥碧,禹穴生云成暮阴。残岁自兴游子感,少年谁解老人心。归来灯火参差夜,倦倚胡床续短吟。
秋浦歌十七首(其六)
唐·李白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大醉归南禅弄影月下有作
宋·陆游
昔我变姓名,钓鱼散花洲。有船不用楫,江急听自流。即今客锦城,醉过百花楼。天风吹笋舆,快若凌空游。月露浩无际,指点隘九州。君看尘土中,颇有此乐不。题诗碧玉简,飞仙相答酬。酒.....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寄容廷恂(其一)
明·何绛
永夜怀人独不眠,秋风吹上小窗前。银河岁岁无清浅,书札须将寄客船。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