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
谒
六
祖
黄
梅
衍
派
已
多
时
,
谁
向
风
幡
论
是
非
。
坐
具
初
从
仙
里
展
,
香
烟
竟
指
宝
林
归
。
三
更
月
色
皆
心
印
,
万
古
山
灵
护
法
衣
。
几
度
玄
参
期
接
引
,
西
风
一
苇
得
皈
依
。
写景
哲理
抒情
怀古
赞美
山水
禅意
秋节
坐具
香烟
译文
黄梅的传承已经很久了,但谁又能评判风幡的对错呢?
坐具刚刚在仙境中展开,香烟袅袅直指宝林,仿佛是归去。
三更半夜的月色都能与我心灵相印,万古山灵保护着法衣。
多次期待玄妙的参悟能得到接引,西风一吹,我得以皈依。
赏析
这首诗《再谒六祖》由明代诗人黄城所作,通过其独特的视角与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对佛教文化的独特见解与感悟。首联“黄梅衍派已多时,谁向风幡论是非”以黄梅作为佛教禅宗的象征,暗示了禅宗传承已久,而“风幡”则比喻了外界的纷扰与诱惑,诗人在此提出疑问,究竟何人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纯净,不被是非所左右?颔联“坐具初从仙里展,香烟竟指宝林归”描绘了修行者在仙山宝林中的初始状态,通过“坐具”的展开和“香烟”的指引,象征着修行者内心的觉醒与向善之路的开启。这里巧妙地将仙山宝林与佛教圣地相联系,强调了修行环境的重要性。颈联“三更月色皆心印,万古山灵护法衣”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三更月色”与“万古山灵”,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世界与自然界的深刻理解。月色不仅照亮了夜晚,也映照出修行者内心的宁静与智慧;而“山灵护法衣”则寓意着自然界的守护与佛法的庇护,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尾联“几度玄参期接引,西风一苇得皈依”以“玄参”象征高深的佛法,表达了诗人对于深入佛法、寻求真谛的渴望。而“西风一苇”则是借用佛教故事中的典故,比喻在佛法的引导下,最终得以解脱与皈依。这一联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追求,也寄托了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与向往。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佛教文化元素的巧妙运用,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佛法的深刻思考与感悟,语言含蓄而富有哲理,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猜您喜欢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东堂晨起有感
宋·陆游
不解飞车越九州,青鞋处处为山留。百年未尽且作梦,三日闲行聊散愁。世上几经华表柱,尊前好在黑貂裘。龙泉幸是无人斸,暮露光芒上斗牛。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离骚
先秦·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
成都使君王季野席上次韵奉呈橹巢初庵云林元素子素诸公
明·虞堪
隐者分湖住,高士云林栖。蒹葭散汀看鸥去,桃花隔屋闻鸡啼。每同杖屦踏春堤,诗筒酒榼前后提。公子风流乃相爱,缕引婵娟生叆叇。纤歌细舞交驩从,翠珰玉佩花茏葱。兰亭之下暮春会,飞.....
次韵同年诸公环碧叙同年会(其一)
宋·陈造
天瓢挹注拱仙官,更阅诗仙锦绣端。离合不忘车笠誓,留传当并画图看。玄谭想有蛟龙听,得醉仍均客主欢。俛仰谪仙三百载,从知乐事继今难。
寄芸敏京师
清·陈书(伯初)
北雁不来秋雨稀,湖云衔日游人归。轩窗卧愁诗又瘦,稻粱晚熟螯难肥。去年花黄蝴蝶飞,登堂别君觞交挥。诗书制序石林至,丰采映壁如云翚。我今不乐辞庭闱,君复流连淹帝畿。僧房独榻亦.....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