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言
白
话
诗
(
其
十
五
)
奴
人
赐
酒
食
,
恩
言
出
义
气
。
无
赖
不
与
钱
,
蛆
心
打
脊
使
。
贫
穷
实
可
怜
,
饥
寒
肚
露
地
。
户
役
一
槩
差
,
不
办
棒
下
死
。
宁
可
出
头
坐
,
谁
肯
被
鞭
耻
。
何
为
抛
宅
走
,
良
由
不
得
止
。
忧民
描述贫穷
译文
仆人送来酒食,言辞中充满了恩义。
无赖之人不肯给钱,只能忍气吞声,任人驱使。
贫穷的生活实在令人可怜,饥寒交迫,无处安身。
各种差役繁重,但不敢反抗,只能忍耐到无法忍受为止。
宁愿坐牢受罚,也不愿被鞭打羞辱。
为什么抛弃家园远走他乡?实在是因生活所迫,无法停下脚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社会中贫苦人民的生活境遇和反抗压迫的决心。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展现了奴仆在主人给予的“酒食”和“恩言”背后,实际上承受着不公正待遇的现实。“奴人赐酒食,恩言出义气。” 开篇即揭示了主仆关系中的表面和谐与实质不公。主人看似慷慨地给予奴仆食物和言语上的“恩惠”,但实际上这些“恩惠”往往伴随着隐性的剥削和不平等的待遇。“无赖不与钱,蛆心打脊使。” 描述了奴仆即使不索取钱财,也依然遭受主人的苛待和虐待,这种虐待不仅体现在身体上,更深入到精神层面,如同蛆虫般侵蚀着他们的尊严和生活。“贫穷实可怜,饥寒肚露地。” 进一步强调了奴仆生活的艰辛和悲惨,他们因贫穷而备受煎熬,饥饿和寒冷是日常生活的常态,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无法得到保障。“户役一槩差,不办棒下死。” 指出在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下,奴仆们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劳役,还面临着随时可能因无法完成任务而遭受严酷惩罚的威胁。“宁可出头坐,谁肯被鞭耻。” 表达了奴仆们对于自由和尊严的渴望,宁愿选择面对未知的风险,也不愿忍受屈辱和压迫。“何为抛宅走,良由不得止。” 最后两句点明了奴仆们之所以选择逃离,是因为他们已经到了无法忍受、不得不寻求改变的地步。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反映了唐代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对自由的向往,以及他们在压迫面前的抗争精神。通过朴素的语言和强烈的对比,诗人成功地传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人性尊严的呼唤。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