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
赴
成
都
草
堂
途
中
有
作
先
寄
严
郑
公
五
首
(
其
二
)
处
处
青
江
带
白
蘋
,
故
园
犹
得
见
残
春
。
雪
山
斥
候
无
兵
马
,
锦
里
逢
迎
有
主
人
。
休
怪
儿
童
延
俗
客
,
不
教
鹅
鸭
恼
比
邻
。
习
池
未
觉
风
流
尽
,
况
复
旌
州
赏
更
新
。
写景
山水
春天
怀古
抒情
赞美
成都
山水田园
怀旧
译文
处处都是青色的江水环绕着白色浮萍,家乡还能见到残存的春天。
雪山边的哨所没有军队和马匹,但在繁华的锦官城中却有人迎接我。
别怪责孩子们招待了世俗的客人,他们并未让鹅鸭的叫声打扰到邻居。
习池边的风流韵事还未消散,更何况在旌州又有新的赏心乐事等待着。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淡定的田园生活画面。"处处青江带白蘋,故园犹得见残春",这里的“青江”和“白蘋”都是自然景物,诗人通过这些细节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以及时间流逝后仍然留恋当下的春色。"雪山斥候无兵马,锦里逢迎有主人"则透露出一种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没有战争的纷扰,只有迎送宾客的热闹场景。诗人在"休怪儿童延俗客,不教鹅鸭恼比邻"中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远离喧嚣的心态。这里的“儿童”、“俗客”、“鹅鸭”和“比邻”,都是平凡生活中的元素,但诗人却用这些元素来表明自己对尘世纷争的淡然。最后两句"习池未觉风流尽,况复旌州赏更新",则是诗人对未来某种期待或希望的表达。“习池”指的是熟悉的地方,“风流尽”可能意味着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而“旌州赏新”则暗示了诗人对于即将到来的季节或者生活状态的期待和欣赏。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某种美好事物的期待。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山居即事
明·刘宗周
病躯三月裌衣寒,高卧袁安带雪看。春到落花风细细,晓披仙药露漫漫。穷探幽胜凭藜杖,自数行藏付鹖冠。吾道只今输陋巷,息肩应指白云端。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南阳春日十首(其一)
宋·陈舜俞
城头古木未知春,官柳柔条日日新。门巷旋开沽酒市,郊原便有踏青人。风烟乍入禽初好,网罟犹多雉肯驯。拟为芳时对樽斝,愧无心事乐天均。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