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

宿
写景
地点
山水
抒情
怀古
情感
春天的季节
秋节
咏物
穷途的哲理

译文

早宿的宾客和随从都很辛苦,仲春时节,山河美丽。
狂风瞬间过去,我们也不敢将船停下。
回塘笼罩在淡淡的暮色中,太阳沉下后群星闪烁。
月亮还没有出现,灯光已经隐没在厚重的尘埃之中。
在困境中常有出类拔萃的人才,乱世之中人们之间的关爱与帮助就显得更为稀少。
像我这样的俗人也变得放纵起来,匆匆忙忙地度日。
在忧患中留下文字的人很多,圣明的人留下的事情与学问让人继续学习和实践。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早春时节,居住在宾从劳(地名)的景象。开篇两句“早宿宾从劳,仲春江山丽”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赞赏之情。紧接着,“飘风过无时,舟楫敢不系”则显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和谨慎态度。“回塘澹暮色,日没众星嘒”一句描绘出傍晚时分,水塘边缘光影朦胧,夜幕低垂,繁星点缀的画面。接下来的“缺月殊未生,青灯死分翳”则透露出诗人在夜深人静时,对于明月未出和昏黄灯火间那份寂寞与孤独。“穷途多俊异,乱世少恩惠”两句反映了诗人对于当世局势的感慨。社会动荡,难以见到真心实意之人的情形。“鄙夫亦放荡,草草频卒岁”则表达了诗人即使在这种环境中,也只能随波逐流,顺其自然地度过时光。最后,“斯文忧患馀,圣哲垂彖系”两句表明诗人对于文化的传承和智者的教诲感到忧虑,并希望得到智者之手的指引与支持。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关切,也是在动乱时代对国家和民族未来所持有的深深忧虑。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忧虑。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