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景
秋天
写雨
田园
忧民
人物情绪

译文

秋雨连绵不断,天地间弥漫着相同的云雾。
马和牛难以分辨,浑浊的泾河与清澈的渭河何时能再分明。
稻谷长出角,黄米颗粒变黑,农民和农妇们没有了消息。
城里一斗米的价格足以换取被褥,人们交易时不再计较价值是否相当。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连绵不绝的风雨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困苦。开篇“阑风长雨秋纷纷”立即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气氛,“四海八荒同一云”则扩展了这场雨的范围,给人以普遍性的感觉。接下来的“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两句,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混乱无序状态的感慨。古代的河流清澈可辨,而今朝则浑浊难以区分,这既是自然环境的变化,也暗喻着社会秩序的颠覆。“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两句,则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描绘了秋收未成,农人生活无着落的窘境。禾苗尚未成熟,即已被雨水打湿,而农民们却无法得到任何有关收成的好消息。最后,“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则揭示了城市中的困顿与貧富差距。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用粮食去交换衣物,而这种交易也显得非常直接和无情,没有任何商讨的余地。这首诗通过对秋雨景象的描绘,以及它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展现了诗人对于社会动荡、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猜您喜欢

小雨初霁
宋·陆游
归来偶似老渊明,消渴谁怜病长卿。小雨染成芳草色,好风吹断画檐声。剪灯院落晨犹冷,卖酒楼台晚旋晴。莫道此翁游兴懒,兰亭禹寺已关情。
西畴诗老贻白鱼一双七叠手字韵谢之
清·吴之振
黄犊长子孙,放浪溪山久。江南千石鱼,利较力田厚。蓑笠乞网师,笭箵结溪友。相逢菰芦间,不复问谁某。女阳西郭西,古城上培塿。一卷冰雪诗,得自钱手。未许掩瑕瑜,底用饰疵垢。贻.....
古歌
汉·两汉乐府
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
幽居有感
元·曹之谦
閒居仍地僻,门闭草莱深。车马无还往,诗书有讨寻。严霜催岁晚,破屋觉寒侵。计拙烦亲旧,谁能数赐金。
还都道中诗三首(其三)
南北朝·鲍照
久宦迷远川,川广每多惧。薄止闾边亭,关历险程路。霮䨴冥寓岫,濛昧江上雾。时凉籁争吹,流荐浪奔趣。恻焉增愁起,搔首东南顾。茫然荒野中,举目皆凛素。回风扬江泌,寒□栖动树。太.....
苦雨(其二)
明末清初·彭孙贻
泽国三秋候,神州一壑馀。积阴蒸岳渎,流润湿琴书。卧榻朝喧黾,高田夜拾鱼。何时洗兵马,买笠共樵渔。
竹深处诗
元·金灏
碧琅玕下觅幽踪,行尽斋居路始通。烟歛月梢金琐碎,风生云干玉琤琮。秋光满座阴长合,靛色清神暑自空。净扫苍苔夜留客,解衣磅礴兴无穷。
次许先生见寄韵
明·王越
休官深幸太平年,家在东山汶水边。十里春阴饶草树,一庭秋色半云烟。閒㩦白鹤随诗社,尽把黄金鬻义田。遥忆归荣堂上酒,墙东二老酿谁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