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
离别
怀古
自然景象
季节情感
感慨
矛盾
旅途生活

译文

贤者也有不终日烟熏火燎,圣人也有不安稳的床席。
更何况我这个饥饿愚蠢的人,怎能还贪恋安居之处。
初来这里山中,停车欢喜地势偏僻。
无奈被世俗牵累,一年四季四处奔波。
忧虑地离开这隐居之地,远方似乎更加遥远。
在龙潭边停下马车,回头望见白崖石。
临别之际,与朋友们依依不舍,泪水再次滑落。
友情虽无深厚,但老来贫困多凄凉。
我一生懒散,偶然在此找到隐居之所。
去留与心愿相悖,仰望林间的飞鸟自愧不如。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生活的艰辛与孤寂,以及他对朋友和家人的思念。"贤有不黔突,圣有不煖席"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状态,但诗人自身却处于一种饥饿愚昧的境地,无法达到那种安稳的居所。"始来兹山中,休驾喜地僻"显示了诗人选择隐逸生活的心情。然而,这种隐逸并非如愿以偿,"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反映出生活中的重压和劳作,时间在忙碌与奔波中度过。"忡忡去绝境,杳杳更远适"则表达了诗人对更加寂寞之地的向往。"停骖龙潭云,回首白崖石"中的景象描写展示了诗人在山中所见到的自然美景。"临岐别数子,握手泪再滴"则是对亲友离别时的情感表达,显示出一种深厚而难以割舍的感情。接下来的"交情无旧深,穷老多惨戚"揭示了诗人在隐逸生活中所体验到的孤独和悲凉。"平生懒拙意,偶值栖遁迹"则是对自己性格的自我认识,与现实中的无奈形成对比。最后,"去住与愿违,仰惭林间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不甘,对于不能如意地生活在山中而感到懊恼。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猜您喜欢

赴官晋陵别端禅师
宋·陆蒙老
枕上浮生过半百,短发毵毵霜样白。西溪溪上旧家山,岁岁故乡归似客。船头渐近古松门,云是吴均读书宅。烟云半岭见层楼,峥嵘鳌顶蓬宫窄。有人挂衲归盘陀,棱棱瘦骨真维摩。几年面壁舌.....
山阳偶与大继长相遇自辛亥年相别至今廿八年矣追念畴昔作诗为赠
元·王恽
解鞍林下振清埃,怀抱樽前得好开。白发满头心事在,青山当眼故人来。风流自有高贤识,感慨还深漂母哀。读尽深香转萧爽,清吟不到伯伦台。
第八十九北斗藏身颂
宋·释义青
南岳峰高北岳低,行人泣泪两迟疑。火星昨夜移牛斗,照见西瞿人不知。
自赣抵万安舟中遣兴
明·郭谏臣
一棹春江上,东归似季鹰。自怜同白璧,忽尔避青蝇。非是嫌官缚,多应免盗憎。海天鸿独举,万里任鶱腾。
季秋十九日追还学士院回舟入都作二首(其二)
宋·宋祁
得麾初出守,趋召遽言旋。露藿元倾日,秋槎却上天。丹涂容蹇步,星弁许华颠。再奏皆闻罢,惭妨此路贤。
忆昔
宋·陆游
忆昔绍兴中,束带陪众彦。沐浴雨露私,草木尽葱茜。一朝穷达异,相遇忘庆唁。远官楚蜀间,寂寞返乡县。于时同舍郎,贵者至鼎铉。数奇益自屏,短褐失贫贱。俯仰五十载,未愧金百鍊。忍.....
寄怀郑叔进
清·李希圣
已作登楼赋,翻闻出塞歌。百年为客久,双鬓奈愁何。病酒秋来瘦,新诗别后多。怜君持汉节,凿空到天河。
天津对月歌
明·皇甫汸
天津城外海潮生,杨柳堤边月正明。岐路终朝堪下泪,关山此夜倍含情。昨见光流金阙里,分明影傍瑶台起。怀璧虚从上国来,投珠莫向都门倚。迢遥兰桨旅人舟,寂寞罗帏思妇楼。失宠翻怜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