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山水
抒情
赞美
写山
冬日
赞美地点
佳景
思乡
赞美之情
励志

译文

作为一个青城的旅人,我不会去玷污青城的地方。
我喜爱丈人山,喜欢那接近自然、幽静的意境。
丈人祠的西边,浓厚的灵气四溢,我想顺着云气爬到最高的山峰。
即使我头发变白,只要我保持精神饱满,你就看我的样子像冰雪一样清白。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切情感和崇高理想。"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表达了诗人作为旅者,对于美丽的青城山景有着敬畏之心,不愿亵渎这片净土。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自然的尊重与热爱。接下来的"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则是对某一特定山峰——丈人山的喜爱。"丹梯"在这里可能指的是通往山顶的道路或阶梯,而"近幽意"表达了诗人想要接近这座山的深处,体验其神秘意境。第三句"丈人祠西佳气浓"描绘了一种美好的景象,"佳气"可能是指山中清新的空气或自然之美,而这些都集中在丈人山的祠堂一带。紧接着的是"缘云拟住最高峰",诗人想要追随云端,居住在这座山的最高处,这不仅展现了对自然的向往,也表现出了超脱尘世的愿望。最后两句"埽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时冰雪容"则是对自然景观中时间流逝的感慨。"埽除白发黄精在"中的"白发"和"黄精"可能指的是山间的苔藓或其他植物,这些植物覆盖着岁月留下的痕迹。而"君看他时冰雪容"则是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无论时间如何流逝,自然总能保持其纯净与高洁,就像冰雪一般。整首诗通过对山川景色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向往,以及对于永恒与超脱尘世的追求。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猜您喜欢

饯中书侍郎来济
隋末唐初·李世民
暧暧去尘昏灞岸,飞飞轻盖指河梁。云峰衣结千重叶,雪岫花开几树妆。深悲黄鹤孤舟远,独叹青山别路长。聊将分袂沾巾泪,还用持添离席觞。
同邓博罗登鸡鸣山时汝德司成同登
明·邹元标
鸡鸣楼阁倚层霄,我辈同登未寂寥。曾向罗浮专五岭,今从白下忆诸朝。钟山云气当窗袅,册府莺声傍柳娇。不禁乡思春烂漫,紫荆花下听鸣韶。
孤山
宋·谢翱
又冒晴丝向水涯,寒云冉冉护巾纱。能知绿鬓几回至,欲行黄冠此处家。已把掖垣等茅舍,不愁封禅对梅花。晚风吹袂过船去,看鹤上天冲碧霞。
独秀山
元·李质
自有乾坤有此山,青天削出玉孱颜。风云朝夕相摩荡,日月东西互转还。秀拔重门当北斗,尊居五岭镇南蛮。欲凭高处穷双目,绝顶崚嶒不可攀。
崇碧轩诗
元·陈旅
豫章山中多豫章,长松大竹相扶将。屋东微见红日动,檐曲细含翠雨凉。洗空丝瀑落溪艇,暖客锦苔铺石床。何时到子轩下坐,太朴显民同瓦觞。
木山
宋·陆游
枯楠千岁遭风雷,披枝折干吁可哀。轮囷无用天所赦,秋水初落浮江来。嵌空宛转若耳鼻,峭瘦拔起何崔嵬。珠宫贝阙留不得,忽出洲渚知谁推。书窗正对云洞启,丛菊初傍幽篁栽。是间著汝颇.....
挽叶水心侍郎三首(其一)
宋·刘宰
北学源流远,南来岁月迁。群心知未昧,诸老屹相连。百岁同归尽,斯文要有传。宵长残月堕,遗恨渺山川。
浮丘山居十首(其四)
明·李云龙
尚忆神仙令,飘飘振羽衣。著书探妙诀,抱璞契玄机。玉局名犹在,仙山路不违。如何千岁后,空有白云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