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绿
写景
地点
冬天
动物
抒情
射洪春酒
金华山
涪水

译文

在金华山的北面,涪水的西边,仲冬的天气开始变得阴冷,有风有日。
群山连绵不断,延伸至越巂,横跨三蜀之地;江水散落,从巴渝流下,最终汇入五溪。
一只独鹤不知道在为何事翩翩起舞,饥饿的乌鸦似乎想要向人发出啼鸣声。
射洪的春酒在寒冷的天气中依然显得鲜绿诱人,但我目光尽处只觉伤心神伤,无人与我共饮。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凉的冬日山水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金华山北涪水西”开篇即设定了一个广阔的地域背景,金华山和涪水构成了一种遥远而宏伟的地理框架。接着,“仲冬风日始凄凄”则将时间定格在严寒的初冬,这个季节的风和日光都显得尤为凛冽。“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山川的壮观与水流的纵横交错。这里的越巂、巴渝都是地理实指,但在诗中更具象征意义,表达了一种力量与自由。然而,在这片辽阔的自然景观中,却也有着孤独和悲凉的情绪。“独鹤不知何事舞”中的鹤,通常是高洁孤傲的象征,它在这里跳起舞来,无疑是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外化。而“饥乌似欲向人啼”则透露出一种生存的艰难和对人类困境的关注。最后,“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两句转而回到了诗人的个人体验。射洪春酒,即使是春天的美酒,在这个凛冽的季节也显得冷清无比。而“目极伤神谁为携”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和哀伤,眼前的一切景象都让他感到心痛,却又无从寻觅到那份温暖的人情。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与感伤,同时也折射出诗人对生活、时世的深刻洞察和复杂情感。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猜您喜欢

彭泽
清末近现代初·缪荃孙
千万峰围斗大城,遗踪何处访渊明?愁无白酒倾杯酌,尚有黄花绕径生。山指双姑摇黛影,江流九派走涛声。一家一缕炊痕白,衬出云閒夕照晴。
光风霁月观鸬鹚聚滩下搜猎慈惨已而坐岁寒见盆池中鱼浮沉自得
宋·钱时
出没云根上下浮,蘸蒲清溜十分幽。前滩乌鬼能撩乱,争似盘鱼得自由。
夜宿山庵
宋·陈必复
扣宿精庐旋启扉,佛香未冷坐多时。分僧一半云归榻,借竹几些风入诗。隔梦听钟疑寺远,避寒移枕觉宵迟。起看犹有残窗月,春雪满山啼子规。
自郎岱宿毛口
清·郑珍
晨登打铁关,下见拉帮塘。行至拉帮见拉当,虚空鸟道四里强。路若壁挂百盘肠,人行如狗尽日忙。落日盘江出脚底,仰视早行鼻尖耳。我投旅宿惫欲死,担丁舁夫更何似。把杯大笑何所图,下.....
宝光塔
明·张晓
浮图九级俯江流,乘兴抠衣豁倦眸。万里雄风吹短袖,四山疏雨澹高秋。星辰半自长空落,云气低联远岫浮。回首尘寰烟树隔,犹疑飞鸟傍云游。
题范文予臞庵卷
明·孙一元
道人黄山梅花仙,瘦骨崚嶒神苍然。饮泉坐石幽涧底,衣草食木青厓边。汊川风物久作计,工部家学犹堪传。夜深兀坐松月静,独鹤一声柴庵前。
东俄洛至卧龙石
清·和瑛
朝发东俄洛,山坳布群髳。迢迢大雪山,万顶覆银瓯。皎然无黑子,寒光射酸眸。绝顶矗鄂博,哈达纷垂旒。乃有高日僧,蹋雪迎道周。敦多伽木嗟,红帽萨迦流。幨帷献酥茶,聊以金帛酬。西.....
送唐环归敷水庄拟贾岛
清·顾峵
避喧常屏迹,晓起便寻书。树影云为扫,竹林风作梳。山翁劳种药,网户倩畋鱼。此地洵幽绝,他时愿小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