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绿
写景抒情
田园
咏物
怀古
家国情思

译文

译文:奇怪你为何参朝时懒散,应该是沉醉于山野的情趣之中太久了吧。
译文:雨中抛弃了金锁甲,绿苔覆盖了沉睡的长枪。
译文:自己动手移植蒲草和柳树,家中才足够稻米与高粱。
译文:看得出你心怀幽趣,仿佛白日也能到达远古的伏羲时代。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雨中的闲适生活。"颇怪朝参懒,应耽野趣长"表达了诗人对朝廷官职的不感兴趣,而是更喜欢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沈枪"则是写在雨中,连兵器都被青苔覆盖,显示出战争气氛的消散和自然力的胜利。"手自移蒲柳,家才足稻粱"一句,诗人亲自动手种植蒲柳,家庭经济已经能够自给自足,体现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看君用幽意,白日到羲皇",可能是在表达诗人对于友人的某种期待或提醒,而"白日到羲皇"则是时间流逝的描写,或许暗含着对远古时代的向往。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展现了诗人对于世俗纷争的超脱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猜您喜欢

早秋夜作
唐·韦庄
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遥。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蟏蛸。不须更作悲秋赋,王粲辞家鬓已凋。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初寒病中有感
宋·陆游
楚水枫林霜露新,白头一叟正吟呻。牛衣未起王章疾,马磨何伤许靖贫。治道本来存简册,神州谁与静烟尘。新亭对泣犹稀见,况觅夷吾一辈人。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待旦
宋·陆游
晨光残淡月,急点杀寒更。历历记孤梦,悠悠带宿酲。揽衣推枕起,乱发绕床行。叹息人间事,还随初日生。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晚行舍后
宋·陆游
略彴东边一径深,杖藜行饭当登临。稷山并海出遥碧,禹穴生云成暮阴。残岁自兴游子感,少年谁解老人心。归来灯火参差夜,倦倚胡床续短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