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湖
泛
舟
诗
上
苑
奢
行
乐
,
沧
池
聊
薄
游
。
泛
荷
分
兰
棹
,
沈
槎
触
桂
舟
。
残
虹
收
度
雨
,
缺
岸
上
新
流
。
欲
知
有
高
趣
,
长
杨
送
麦
秋
。
写景
秋天的写景
借景抒情
水上泛舟的场景
描述雨后情景
译文
贵族在上苑中奢侈地行乐,漫步在沧池边聊以解闷。
泛舟时划动兰桨,水面上沉没的木筏与桂舟相触。
残虹在雨后隐去,残缺的河岸上出现了新的水流。
想要知道某人的高雅情趣,就如同在长杨树下送走麦秋的时节一样。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在后湖泛舟的景象,充满了浓厚的自然与人文气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上苑的奢华与热闹,通过“奢行乐”、“薄游”等词,透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接着,诗人描述了泛舟时的情景,“泛荷分兰棹,沈槎触桂舟”,生动地描绘了船只穿梭于荷花之间,划动着兰棹,甚至偶尔会与停泊的木筏或桂舟相碰的情景,充满了生活情趣。“残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两句,将视线转向天空与岸边,描绘了雨后的景象:彩虹渐渐消失,雨水带来的清新气息仍在空气中弥漫,新流在缺岸处缓缓流淌,展现出雨后宁静而生机勃勃的自然风光。最后,“欲知有高趣,长杨送麦秋”两句,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丰收季节的期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高雅情趣和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后湖泛舟的闲适与美丽,以及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张正见
94首
张正见,(?——约575年)字见赜,清河东武城人。生年不详,卒于陈宣帝太建中。年四十九岁,代表作有《明君词》、《湓城》等。好学有清才。梁武帝太清初,射策高第,除邵陵王国左常侍。元帝立,迁彭泽令。入陈,累迁通直散骑侍郎。宣帝太建中卒,年四十九。善五言诗。明人辑有《张散骑集》
猜您喜欢
琅琊山六题(其三)石屏路
宋·欧阳修
石屏自倚浮云外,石路久无人迹行。我来携酒醉其下,卧看千峰秋月明。
奉和过旧宅应制
隋末唐初·上官仪
石关清晚夏,璇舆御早秋。神麾飏珠雨,仙吹响飞流。沛水祥云泛,宛郊瑞气浮。大风迎汉筑,丛烟入舜球。翠梧临凤邸,滋兰带鹤舟。偃伯歌玄化,扈跸颂王游。遗簪谬昭奖,珥笔荷恩休。
白华园作(其九)
明末清初·屈大均
隔浦如烟雾,那知是月明。凄凉林木外,一叶亦心惊。
杭城风雨中简子昂
宋末元初·戴表元
五月钱塘风雨秋,怀人频倚面山楼。云收树色遥成海,水学江声暗入沟。一斗尽输无事饮,千金不买辟寒裘。自怜寂寞无玄学,车马门前过似流。
苦雨(其二)
明末清初·彭孙贻
泽国三秋候,神州一壑馀。积阴蒸岳渎,流润湿琴书。卧榻朝喧黾,高田夜拾鱼。何时洗兵马,买笠共樵渔。
夜宿水馆
明·戴奎
惊雁相呼秋满江,小轩临水似艂艭。夜阑不寐思兄弟,风叶萧萧正打窗。
秀野以喜无多屋宇幸不碍云山为韵赋诗熹伏读佳作率尔攀和韵剧思悭无复律吕笑览之馀赐以斤斧幸甚(其八)
宋·朱熹
青山背夕阳,兹景公所爱。虚堂日落时,迁坐一解带。岚分疑有处,鸟度知无碍。须臾暮色来,默默无与会。
与齐贞吉家德公伯含卧衡饮祖家园水亭以心远地自偏为韵
清·李澄中
京洛多缁尘,一水忽无地。云构俯澄澜,助我濠濮意。微风散沦漪,修鳞跃荷芰。安得木兰舟,陶然成独醉。倚槛望西山,夕阳落空翠。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