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送别
写雪
抒情

译文

风吹过临江的南岸,皇帝的车驾(或其他高级官员)正在举行饯别(可能是一次重大的远行)。
在亭子中,人们乘坐着船只,顺着漳水前行,船帆在洛水旁的笙乐声中旋转。
地面结冰使车轮响声特别明显,严风之下羽状装饰的礼车却轻飘飘地前行。
燃烧的田野上,云色显得暗淡;而古老的树木在雪花中显得更加明亮。
在分叉的路上回头一望,情感涌动,显示出睿智和深情。

赏析

这首诗是南北朝时期诗人张正见所作,名为《征虏亭送新安王应令》。从艺术风格和用词来看,诗中充满了古典的意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开篇“凤吹临南浦,神驾饯东平”两句,以壮丽的笔触描绘出送别时的景象。“凤吹”与“神驾”均为皇家车马的代称,展现了当时官员离去的庄重场面。这里的“南浦”、“东平”或许指的是某个具体的地名,但更重要的是,它们构成了一个雄伟壮观的画面。接下来的“亭回漳水乘,旆转洛滨笙”进一步渲染了送别时的情景。“亭回”指的是亭子的轮廓曲线美,“漳水”则是小河流水的意象,两者结合,勾勒出一幅静谧而又生动的画面。而“旆转洛滨笙”中的“旆”指的是旗帜,这里形容官员车马行进时旗帜随风飘扬之景,“洛滨笙”则是古代乐器之一,常用来比喻军队的队列或节制。诗中间的四句“地冻斑轮响,风严羽盖轻。烧田云色暗,古树雪花明。”描绘了一个冬日的景象。“地冻”、“风严”给人以严寒的感觉,而“斑轮响”则形容车轮滚动的声音,“羽盖轻”则是对官员车盖轻盈的描述。下两句转而描写自然景色,烧田上飘浮着云雾,古树上却是雪花纷飞,这种对比强烈,增添了诗歌的情感深度。结尾的“歧路一回首,流襟动睿情”则是送别之情。诗人在离别时刻,心中涌起无限哀愁,通过“歧路一回首”表现出对即将远去的人物和景致的一份留恋。而“流襟动睿情”中的“流襟”指的是衣襟随风飘扬,象征着离别之情的动荡。总体来说,这是一首送别诗,通过精美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古代士大夫对友情、官职变迁以及时光流转的无奈与感慨。

张正见

94首
张正见,(?——约575年)字见赜,清河东武城人。生年不详,卒于陈宣帝太建中。年四十九岁,代表作有《明君词》、《湓城》等。好学有清才。梁武帝太清初,射策高第,除邵陵王国左常侍。元帝立,迁彭泽令。入陈,累迁通直散骑侍郎。宣帝太建中卒,年四十九。善五言诗。明人辑有《张散骑集》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