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咏物
抒情
秋节
写山
怀古
感情表达
赞颂
悲秋之情
送别之情

译文

梧桐生长在多石的环境中,树根孤独地扎在寒冷阴暗的土地上。
树干上方依傍着即将崩塌的河岸之态,下方则环绕着幽深的山谷。
冬季里急流的泉水冲击着它,夏日里雾气与雨水如细雨般漂浮。
尚未到霜降时节叶子已显凋零,即便无风树枝也似在低吟。
日日夜夜累积着愁苦的思绪,黄昏与清晨皆是哀鸣的鸟儿。
被遗弃的妻子望着它暗自抹泪,被放逐的大臣对着它抚胸叹息。
虽然这景象稍许安慰了孤独与危险,但那悲凉之情实在难以承受。
希望有朝一日能被雕琢成器,成为您厅堂上的琴供您弹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长在崎岖丛石之中的孤桐图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思想。诗中“根孤地寒阴”、“上倚崩岸势”等句子,从侧面描绘出孤桐坚韧不拔的生存状态,隐喻着诗人内心的坚强与孤独。“奔泉冬激射,雾雨夏霖浮。”这两句通过对四季自然现象的描写,增添了诗歌的情趣和动感,同时也映衬出孤桐在不同季节中的生机与活力。“未霜叶已肃,不风条自吟。”这两句则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独立自好的境界,表现了孤桐不随波逐流、坚守本色的品格。接下来的“昏明积苦思,昼夜叫哀禽。”表达了诗人对远去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现实不尽如人的哀叹,情感上升到了一种深沉的哲理思考。最后,“弃妾望掩泪,逐臣对抚心。”这两句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表达了对逝去之事的无奈与悲凉,以及对于现实境遇的无力感。整首诗通过孤桐这一自然景象,寄寓了诗人深邃的情思和复杂的情感,是一篇情感丰富、意蕴深长的山水田园诗。

鲍照

202首
鲍照(414年-466年),字明远,东海郡人(今属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长城镇),中国南朝宋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宋元嘉中,临川王刘义庆“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鲍照以辞章之美而被看重,遂引为“佐史国臣”。元嘉十六年因献诗而被宋文帝用为中书令、秣稜令。大明五年出任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泰始二年刘子顼起兵反明帝失败,鲍照死于乱军中。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宋元嘉时代的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歌注意描写山水,讲究对仗和辞藻。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世称“元嘉体”,现有《鲍参军集》传世。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猜您喜欢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次李竹所先辈韵
元·朱晞颜
忆昔南宫角俊游,高名何事间陈楼。汉廷素擅无双誉,兰省今推第一流。吟策追随梅涧晓,书灯深窈竹房秋。遥知近注潜夫论,应是斯人可得俦。
清江图
元·贡性之
江驿背孤城,江流绕舍清。露枰松下弈,驿骑柳边行。帆落晴窗影,钟传雨寺声。堆床馀简帙,列座总耆英。燕语能留客,鸥驯解结盟。诗邮趋堠吏,衙鼓集关兵。薄俸尊仍满,新知盖屡倾。不.....
奉和过旧宅应制
隋末唐初·上官仪
石关清晚夏,璇舆御早秋。神麾飏珠雨,仙吹响飞流。沛水祥云泛,宛郊瑞气浮。大风迎汉筑,丛烟入舜球。翠梧临凤邸,滋兰带鹤舟。偃伯歌玄化,扈跸颂王游。遗簪谬昭奖,珥笔荷恩休。
感寓二首(其一)
元·曹之谦
中林有幽兰,罗生杂众草。地僻人不知,芬芳空自好。严霜凋古木,岁晚难独保。愿充君子佩,探撷尚未早。安得清风来,吹香出林表。
玉女庙
唐·吴融
九清何日降仙霓,掩映荒祠路欲迷。愁黛不开山浅浅,离心长在草萋萋。檐横渌派王馀掷,窗袅红枝杜宇啼。若得洗头盆置此,靓妆无复碧莲西。
奉圣寺古树
清·张鹏翮
古树难为大厦支,横秋老气亦神奇。几经风雨存贞干,留与山门作护持。
赵文远见和用韵答之
宋·辛弃疾
粝食粗衣饱暖时,从他鼻涕自垂颐。万金药岂世无有,九折臂馀人始知。过雨沾香辞落蒂,随风飞絮趁游丝。我无妙语酬春事,惭愧新歌值凤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