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边塞
写景
地点

译文

这首诗的首句“东接敦煌郡,南连吐鲁番”意味着此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边连接着敦煌郡,南边则与吐鲁番相接。
第二句“咽喉通月窟,衣带俯河源”描绘了该地的地理特点,仿佛是连接着深邃的月窟的咽喉要道,又似衣带般俯瞰着河的源头。
第三句“日影春城黯,风声戍角喧”表达了这里的景象。在春天,城市的影子被日影所遮蔽,风声中夹杂着戍楼上的号角声,显得十分热闹。
最后一句“太平无绝檄,中外一屏藩”则表达了诗人对这里和平安宁的期望,希望这里能成为国家内外的一道坚固屏障,永远不会有战火和绝檄之祸。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哈密地区的地理环境与边塞风情,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和边疆特色。首联“东接敦煌郡,南连吐鲁番”,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哈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它位于东西交通要道上,连接着敦煌与吐鲁番两个重要的地区,显示出其在古代丝绸之路中的战略地位。颔联“咽喉通月窟,衣带俯河源”,进一步强调了哈密作为交通咽喉的重要性,同时将哈密与月窟(古代西域地名)相联系,形象地描绘了其在连接东西方文化与贸易交流中的关键作用。而“衣带俯河源”则通过比喻,生动地展现了哈密与河流源头的密切关系,暗示了其自然环境的独特性。颈联“日影春城黯,风声戍角喧”,描绘了一幅边塞特有的景象。日影黯淡,可能是因为边塞之地气候干燥,阳光直射,或是因为边防的紧张氛围使得人心惶惶。风声与戍角的喧嚣,既表现了边塞的宁静与生机并存,也暗示了边防的警戒与战备状态。尾联“太平无绝檄,中外一屏藩”表达了对哈密地区和平稳定的美好祝愿。在这样的环境下,无需频繁的军事行动,边境如同屏障一般守护着内外的安宁,象征着边疆的稳定与国家的安全。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哈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地位,还蕴含了对边疆和平稳定的深切期盼,体现了诗人对边疆安全与稳定的重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