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
西
悼亡
怀古
抒情
写景
母爱
墓地
秋天的景色
感慨时光

译文

那些没有与我们一起经历苦难的人,无法理解墓前宿草已经几度枯荣。
世事变迁至今何样,唯有这个人被四海所怀念。
他像是在边境上一样,依附着母亲的庇护度日,而他的遗体被埋葬在旧京的殡仪所处之地,现在与那里的人们已相隔尘埃之中。
深情的泪水如同西江之水难以尽述,他在荒芜的小路上徘徊,心怀迷茫地思考着过去与现在。

赏析

这首诗是陈曾寿在清末近现代初所作,名为《同病树展伯夔墓病树有诗余亦继作》。诗中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哀悼之情。首句“不与吾侪共苦辛”,诗人以自谦之语,表达出对逝者生前经历的同情与理解。接着,“墓前宿草几番新”描绘了墓地的景象,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诗人通过“一流向尽今何世”一句,表达了对逝者所在世界的追思与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无情的无奈。“四海难忘剩此人”一句,强调了逝者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与影响,即使时间过去,人们对他的记忆依然深刻。接下来,“接壤母封依爱日,旧京师殡隔扬尘”两句,通过具体的场景描述,进一步展现了逝者与亲人的关系以及其生前的生活环境,表达了对逝者家庭背景的尊重与怀念。最后,“彻泉难尽西江泪,踯躅荒阡惘二陈”两句,以“西江泪”比喻深沉的哀伤,难以言表;“踯躅荒阡”描绘了在荒凉的墓道上徘徊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迷茫。“惘二陈”可能是指对逝者及其家族的哀思与怀念,整个诗句充满了对逝者的深深哀悼与不舍。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逝者生前经历、墓地景象、家庭背景及个人情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哀悼之情,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生死、亲情、友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与表达。

陈曾寿

1192首
诗人。复志、焦庵,家藏元代吴镇所画《苍虬图》,因以名阁,自称苍虬居士,状元陈沆曾孙。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广东监察御史,入民国,筑室杭州小南湖,以遗老自居,后曾参与张勋复辟、伪满组织等。书学苏东坡,画学宋元人。其诗工写景,能自造境界,是近代宋派诗的后起名家,与陈三立、陈衍齐名,时称海内三陈

猜您喜欢

离骚
先秦·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
折槛行
唐·杜甫
呜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电。千载少似朱云人,至今折槛空嶙峋。娄公不语宋公语,尚忆先皇容直臣。
寿藏为顾静趣赋
明·史谨
预寻一穴近西州,松梓苍苍接素秋。举世有谁曾不死,此身于我复何忧。穿林每设生前祭,与客当从醉里游。多少学仙头白士,至今无处觅瀛洲。
答河南李士巽题香山寺
唐·韦应物
洛都游宦日,少年携手行。投杯起芳席,总辔振华缨。关塞有佳气,岩开伊水清。攀林憩佛寺,登高望都城。蹉跎二十载,世务各所营。兹赏长在梦,故人安得并。前岁守九江,恩诏赴咸京。因.....
高宗皇帝挽词(其三)
宋·韩彦质
八秩归希有,三灵感具衣。鼎湖龙已远,汾水雁空飞。羽卫愁无色,风云惨不晖。惟馀功与德,千古叹巍巍。
挽夏继军联
清·左宗棠
壮志挽宗邦,剧时犹带吴钩看;宦游悲末路,老去方知蜀道难。
小雨初霁
宋·陆游
归来偶似老渊明,消渴谁怜病长卿。小雨染成芳草色,好风吹断画檐声。剪灯院落晨犹冷,卖酒楼台晚旋晴。莫道此翁游兴懒,兰亭禹寺已关情。
过伊仆射旧宅
唐·李商隐
朱邸方酬力战功,华筵俄叹逝波穷。回廊檐断燕飞去,小阁尘凝人语空。幽泪欲乾残菊露,馀香犹入败荷风。何能更涉泷江去,独立寒流吊楚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