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
湿
写景
山水
抒情
春天
怀古
赞美
山水画
场景

译文

山峦层叠,形态奇特,山高水秀,溪流清澈,水波粼粼。
寺庙和亭台数不胜数,市井与深山之间隔绝,尘世之俗无法触及。
远方的客人乘着孤舟,乘风破浪,划着双桨,行于高空。
他们宛如仙子驾风而行,在烟雾缭绕之中相互拜访。
仿佛来到了终南山一般的地方,坐着的、行礼的,都穿着华丽的衣冠。
采药的人常常把鞋袜打湿,他们共谈天地之大、宇宙之宽。
不知是哪位好事者留下了这些痕迹,我多么希望能在这里停留片刻。
看那天空中的一片云彩,它似乎有意化作甘霖,但人们却难以理解它的心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峦、溪流、亭台楼阁以及人物活动的场景。诗人以“层峦叠嶂高嶙峋,青溪碧涧波粼粼”开篇,用“嶙峋”和“粼粼”两个词分别形容山石的险峻和溪水的清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壮丽的自然景观。接着,“堂亭寺观不知数,市廛隔断无纤尘”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画面的幽静与远离尘嚣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迢迢有客泛孤舫,一苇凌空放双桨”描绘了一位客人在孤舟上悠然自得地划桨前行的景象,与周围环境形成和谐统一的画面。“俨如仙子御风行,烟雾中间互相访”则运用了比喻手法,将人物活动比作仙人般超凡脱俗的行径,增添了画面的神秘色彩。“依稀疑是终南山,坐者揖者咸衣冠”一句,通过将眼前的景象与著名的终南山相联系,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壮美与神圣感。接下来,“采药每将巾舄湿,共谈那解天壤宽”描述了人们在自然中劳作与交流的情景,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状态。最后,“是谁好事留斯迹,安得其间一栖息。瞻彼春空一片云,为霖有意人难识”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神秘与不可完全理解的一面。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具现实感又充满想象的山水世界。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山居即事
明·刘宗周
病躯三月裌衣寒,高卧袁安带雪看。春到落花风细细,晓披仙药露漫漫。穷探幽胜凭藜杖,自数行藏付鹖冠。吾道只今输陋巷,息肩应指白云端。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南阳春日十首(其一)
宋·陈舜俞
城头古木未知春,官柳柔条日日新。门巷旋开沽酒市,郊原便有踏青人。风烟乍入禽初好,网罟犹多雉肯驯。拟为芳时对樽斝,愧无心事乐天均。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