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地点
写景
写山
写水
赞美
祭祀

译文

准备祭祀于高坛,清晨时分严谨分工司职责。
气息通达如经霜雪积累,阳光在日出后显得缓慢。
农业教育位居国家八政之首,阳气调和着四季的秩序。
祈求丰年的仪式中,我身着冕旒,献币的动作揭开帷幕。
剩余的祭品埋入地下,为人间与天界提供资源。
椒兰酒和香料准备完毕,祭器上香气缭绕。
祭祀结束,将剩余食物分给众人,庭院中接受神灵赐福。
我深知礼仪的重要,更因奉行教化而人心和谐。

赏析

此诗描绘的是古代祭祀活动的场景,语言庄重典雅,充分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之情。开篇“升坛预洁祀”直接指出了祭祀的地点是在一座已经清洁过的坛上,这里的“升”字传达了一种仪式性的升华感。“诘早肃分司”则表明了祭祀前必须做好的一系列准备工作,时间紧迫但又井然有序。接下来的“达气风霜积,登光日色迟”描写的是自然环境,天气的变化似乎也在为即将到来的祭祀活动营造氛围。这里的“达气”指的是气息或是神明的到来,而“风霜积”则可能暗示了季节的更替和寒冷的天气。紧接着,“登光日色迟”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推移和光线的变化,给人一种等待的感觉。在“农教先八政,阳和秩四时”中,诗人提到了农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季节的更替,这里体现了古代农业社会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顺应。祭祀不仅是对神灵的敬仰,也是对土地和农事的感恩。“祈年服垂冕,告币动褰帷”则进入了祭祀的具体过程,诗人描述了穿戴正式礼服、使用特定货币进行祭祀的细节。这些仪式性的行为体现了古人的敬虔和对神灵的诚恳。“瘗地尊馀奠,人天庶有资”中的“瘗地尊”可能指的是埋藏在地中的祭品或其他供物,而“人天庶有资”则表达了一种信念,即通过这样的祭祀活动,可以在人类与自然、神灵之间建立联系,获得某种资源或福泽。接下来的“椒兰卒清酌,簠簋彻香萁”描绘了祭祀过程中的酒水和香料的使用,这些都是古代祭祀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诗人通过这些细节,渲染出一种神圣庄严的气氛。“折俎分归胙,充庭降受釐”则是对祭祀后活动的描述,其中包括了将食物重新摆放,以及接受天降之物的仪式。这里“折俎”可能指的是整理祭坛,“归胙”则涉及到了食物的分配。最后,“方凭知礼节,况奉化雍熙”表达了诗人对于理解和遵守古代礼节的重视,同时也强调了通过这样的活动来传承文化、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这里“况奉化雍熙”可能意味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即希望通过祭祀这种方式,能够得到神灵的保佑,让社会和自然都能达到和谐与美好的状态。总体来说,此诗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也反映出了他们对于自然界的敬畏之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自豪与坚守。

陈叔达

11首
唐朝宰相,陈宣帝第十七子,陈后主异母弟。出身于陈朝皇室,曾授侍中,封义阳王。陈亡入隋,历任内史舍人、绛郡通守,后归降唐高祖,担任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唐朝建立后,历任黄门侍郎、纳言、侍中、礼部尚书,进拜江国公。玄武门之变时曾建议唐高祖立唐太宗为太子,晚年以散职归第。贞观九年(635年),病逝,追赠户部尚书,初谥缪,后改为忠

猜您喜欢

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李白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
古橘谣
清·卓肇昌
蓬莱宫前合欢树,碧叶金衣凌霄坞。朝餐五色文彩霞,露浥金茎广寒府。六月珠颗红离离,樵者入山持雷斧。仙室窅然幽以深,小苑丛丛石洞古。洞门白犬笑人来,碧落峰前鸡鸣五。抱犊壁间列.....
东堂晨起有感
宋·陆游
不解飞车越九州,青鞋处处为山留。百年未尽且作梦,三日闲行聊散愁。世上几经华表柱,尊前好在黑貂裘。龙泉幸是无人斸,暮露光芒上斗牛。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寄余德甫
明·欧大任
十载弹冠答圣朝,短衣今自傍渔樵。诗名不借青云大,交态谁疑白眼骄。病免风尘犹澒洞,居閒宾客未萧条。匡山只隔南禺路,醉把梅花上铁桥。
送韩湘赴江西从事
唐·姚合
年少登科客,从军诏命新。行装有兵器,祖席尽诗人。细雨湘城暮,微风楚水春。浔阳应足雁,梦泽岂无尘。猿叫来山顶,潮痕在树身。从容多暇日,佳句寄须频。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