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家
三
咏
(
其
三
)
抱
儿
更
送
田
头
饭
,
画
鬓
浓
调
灶
额
烟
。
争
信
春
风
红
袖
女
,
绿
杨
庭
院
正
秋
千
。
田园
亲情
秋景
女子的
译文
抱起孩子又去田头送饭,画鬓浓妆还调弄灶额的炊烟。
谁相信春风中那红袖飘飘的女子,绿杨树下的庭院正摆着秋千。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生活图景。诗人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对农村生活的深切体会和美好情感。"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 这两句诗表达了一位母亲或妻子在田间为劳作中的亲人送去午餐的情景。其中,“抱儿”展示了家庭的温馨与母爱,“田头饭”则透露出农家生活的艰辛和简单。而“画鬓浓调灶额烟”描绘的是母亲或妻子在做饭时,可能因为忙碌而未及整理发鬓,面容也带着一丝汗水与劳作后的烟熏,这些细节都极富生活气息。"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这两句诗则描绘了另外一个场景。这里的“争信春风”意味着春天到来时,人们对美好季节的喜悦与向往。而“红袖女”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了农家少女在春日里忙碌劳作的情景。“绿杨庭院正秋千”则描绘了秋天来临时,庭院中绿意盎然的杨树以及成熟的谷物,这些都是农业社会丰收的象征。整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细节的刻画,展现了农家生活的辛勤与乐趣,也反映出诗人对大自然和农耕文化的深切情感。
叶绍翁
54首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祖籍建阳。原姓李,后嗣于龙泉叶氏,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南宋建炎三年(1129),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光宗至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叶绍翁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南宋中期诗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猜您喜欢
清河村舍与闻唐二公小酌
明·严嵩
十里清河去未遥,暖烟秋色过枫桥。柳条惊风故零乱,茆屋枕溪还寂寥。谁家砧杵敲寒练,客子风尘换敝貂。乘兴且倾黄菊酒,还家须忆紫宸朝。
浪淘沙·山居十首(其六)
明·高濂
秋水浸寒花。溪上人家。高低茅屋傍蒹葭。剥枣食瓜村酿熟,醉月西斜。残夜雁咿哑,露冷汀沙。空山无梦到天涯。屋角三竿人未醒,树杪饥鸦。
泊临清遇雪
明·谢迁
千林断飞鸟,万里寒云同。朔风吹霰雪,倏忽瀰长空。入夜犹未已,浙沥呜船蓬。侵晓起推牖,两岸如堆琼。秋来久不雨,煖气乖深冬。来牟阂生意,渴望怜村农。素心重忧国,所愿年时丰。如.....
闲园即事寄暕公
唐·司空曙
欲就东林寄一身,尚怜儿女未成人。柴门客去残阳在,药圃虫喧秋雨频。近水方同梅市隐,曝衣多笑阮家贫。深山兰若何时到,羡与闲云作四邻。
暮秋由一面山之金州长甸铺作(其六)
清·多隆阿
闻鸡复命驾,早渡碧流河。再行三五里,村小枕山阿。桥横东西涧,场筑南北坡。老农呼岁歉,害稼暑雨多。适逢三叉路,未敢率尔过。停车子细问,周行亦不讹。在原碾白草,踰岭陟翠螺。牧.....
和因上人午睡韵
宋·王之道
多谢高人问起居,惠然相过共秋蔬。栖栖众且疑夫子,碌碌谁知效阿奴。老去睡乡还积欠,君来诗社责新逋。便便一觉南窗午,短簟方床意不疏。
滆湖
清末近现代初·缪荃孙
一碧到天际,西南望滆湖。夕阳下高树,秋雪点残芦。水市鱼虾贱,粳田雁鹜呼。惭无王恽手,清景恐难摹。
德兴邑廨石刻(其二)
宋·无名氏
我田我地,我桑我梓。只知百里,不知千里。我饥有粮,我渴有水。百里之官,得人生死。孤儿寡妇,一张白纸。入著县门,冤者有理。上官不嗔,民即欢欣。上官不富,民免辛苦。生我父母,.....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