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
温
尚
书
入
洛
萧
萧
红
叶
马
前
飞
,
又
送
王
孙
昼
锦
归
。
却
到
旧
游
应
怅
望
,
故
溪
秋
藓
满
鱼
矶
。
送别
写景抒情
秋日写景
怀古
情感表达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秋季送别场景的诗。首句"萧萧红叶马前飞"以落叶飘零的景象烘托出离别的凄凉气氛,"萧萧"一词形象地描绘了秋风中叶子摇曳的声音,"红叶"则增添了季节的鲜明色彩。"马前飞"暗示着友人即将远行,马蹄踏过落叶,显得匆忙而无奈。次句"又送王孙昼锦归"中的"王孙"是对温尚书的尊称,"昼锦"原指富贵者衣锦还乡,这里暗含对友人的赞美和对他荣归故里的祝福。然而,"又"字透露出诗人对此情境的屡见不鲜,也蕴含着淡淡的离愁。第三句"却到旧游应怅望"转而想象友人回到故乡后的情景,他可能会在曾经游玩的地方怀念过去,感到怅然若失。"应"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情感的揣测,流露出对友情的深深眷恋。最后一句"故溪秋藓满鱼矶"以"故溪"点明友人的故乡,"秋藓"则进一步渲染出秋天的寂寥与荒凉,"满鱼矶"则暗示溪边昔日的热闹可能已不再,只剩下鱼儿在寂静的水边游弋,增添了友人归乡后的落寞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送别时的离情别绪,以及对友人未来生活的深深关切和对往昔时光的怀念。
寇准
299首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乾兴元年(1022年)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1023年),病逝于雷州。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谥“忠愍”,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仁宗亲篆其首曰“旌忠”。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汉族。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1023)九月,又贬衡州司马,是时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猜您喜欢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早秋夜作
唐·韦庄
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遥。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蟏蛸。不须更作悲秋赋,王粲辞家鬓已凋。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初寒病中有感
宋·陆游
楚水枫林霜露新,白头一叟正吟呻。牛衣未起王章疾,马磨何伤许靖贫。治道本来存简册,神州谁与静烟尘。新亭对泣犹稀见,况觅夷吾一辈人。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待旦
宋·陆游
晨光残淡月,急点杀寒更。历历记孤梦,悠悠带宿酲。揽衣推枕起,乱发绕床行。叹息人间事,还随初日生。
送郑端公
唐·方干
圣主伫知宣室事,岂容才子滞长沙。随珠此去方酬德,赵璧当时误指瑕。骢马将离江浦月,绣衣却照禁中花。应怜寂寞沧洲客,烟汉尘泥相去赊。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