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
即
心
即
佛
非
心
非
佛
颂
即
心
即
佛
无
蹊
径
,
非
佛
非
心
有
变
通
。
直
下
两
头
俱
透
脱
,
新
罗
不
在
海
门
东
。
哲理
佛教
直白抒情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德光的作品,名为《进即心即佛非心非佛颂》。诗中表达的核心思想是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理念。"即心即佛"强调内在的觉悟与佛性的直接相通,无需外在路径或修行方式;"非佛非心有变通"则暗示了佛法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需要灵活理解并适应个人的内心体验。"直下两头俱透脱"进一步强调了直截了当领悟真理的重要性,不拘泥于任何教条,达到内外皆空的境地。最后两句"新罗不在海门东"以地理隐喻,指出真正的佛法超越了地域和形式的限制,寓含深远的智慧。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体现了禅宗追求顿悟、直指人心的特色,具有很高的禅修和哲学价值。
猜您喜欢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唐·孟浩然
带雪梅初煖,含烟柳尚青。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喻弥陀偈
宋·史浩
搅翻十里西湖水,化作四方八德池。净洗众生烦恼垢,人人见自性阿弥。
赞三十六祖颂(其二十一)
宋·释印肃
婆修盘头尊,曾礼大光明。以杖画佛面,悔过复天真。
送思修上人西游少林参请
明·于慎行
海上浮杯自落迦,参师名岳又天涯。秋晴少室寒峰月,路绕黄河曲岸沙。佛士此方开五叶,仙坛何处觅三花。空门真境应无住,一钵随缘是岁华。
改祭修斋决疑颂·第七疑:改祭之后,忽遇灾祸,既已舍神,求谁救护耶?颂曰:
宋·释遵式
专持菩萨号,八部护君身。急难随声应,唯除不信人。
十二时偈(其三)
唐·文偃
平旦寅,三昧圆光证法身。大千世界掌中收,色透髑髅谁得亲。
十六观经颂·华座观第七
宋·释遵式
七想莲华妙台座,广大弥陀愿力成。作此想时心不乱,定当极乐国中生。
法海寺联
清·陈景亮
法云地获金刚乾慧地,救护亲因入遍知海;罗汉道证菩提天上道,安住不动如须弥山。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