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
西
庄
四
首
(
其
三
)
漠
漠
林
姿
澹
不
浓
,
日
斜
才
见
水
南
峰
。
机
声
札
札
比
邻
夕
,
粳
穗
油
油
佃
舍
冬
。
潦
尽
融
□
行
郭
索
,
天
高
沆
瀣
浴
芙
蓉
。
商
歌
不
发
蓬
扉
掩
,
尘
世
谁
知
去
住
踪
。
写景
山水
田园
秋天的词
情感的
思乡的
写山
季节
译文
第一句“漠漠林姿澹不浓,日斜才见水南峰。”可以翻译为:林间雾气朦胧,颜色并不浓烈,太阳斜照时才能看到水南边的山峰。
第二句“机声札札比邻夕,粳穗油油佃舍冬。”可以翻译为:织布机的声音嘈杂不断,在邻近的夜晚回荡,而在寒冷的冬季,粳稻和麦穗则显得油光发亮。
第三句“潦尽融□行郭索,天高沆瀣浴芙蓉。”这一句因为有一个字缺失,可能无法完全准确翻译。不过可以尝试理解为:“积水消退后,郭索(可能是某种动物或景象)在行动,天空高远,芙蓉在沆瀣(夜晚的清气)中沐浴。”
第四句“商歌不发蓬扉掩,尘世谁知去住踪。”可以翻译为:商人的歌声没有响起,简陋的木门紧闭着,尘世中又有谁会知道我离开和留下的踪迹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乡村晚景图。首句“漠漠林姿澹不浓”,以淡雅之笔勾勒出林木稀疏、色彩淡薄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接着,“日斜才见水南峰”一句,通过时间的变化,巧妙地将读者的目光引向远处的山峰,展现出一种层次感和空间感。“机声札札比邻夕,粳穗油油佃舍冬。”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乡村傍晚的劳作场景。机声札札,是农具在田间劳作的声音;粳穗油油,形象地表现了稻谷成熟时的饱满与光泽,佃舍冬则暗示了农忙季节的结束,农民们在冬日里忙碌的身影跃然纸上。“潦尽融□行郭索,天高沆瀣浴芙蓉。”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乡村夜晚的宁静与美丽。潦尽融□可能是指雨水消散后的清新空气,行郭索则可能是指夜幕降临时,村庄中灯火点点的景象。天高沆瀣(露水)浴芙蓉,描绘了月光下露珠晶莹、荷花轻摇的画面,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寓意着生活的纯净与美好。最后,“商歌不发蓬扉掩,尘世谁知去住踪。”诗人以商歌(古代商人行走时所唱的歌曲)为喻,表达了对自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对尘世喧嚣的厌倦。蓬扉掩,指的是关闭的门户,象征着内心的避世与宁静。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内心世界与外界纷扰之间平衡的追求。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乡村生活中的劳作之美、自然之韵以及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作品。
猜您喜欢
寄余德甫
明·欧大任
十载弹冠答圣朝,短衣今自傍渔樵。诗名不借青云大,交态谁疑白眼骄。病免风尘犹澒洞,居閒宾客未萧条。匡山只隔南禺路,醉把梅花上铁桥。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唐·孟浩然
带雪梅初煖,含烟柳尚青。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四明山中逢晴
宋末元初·戴表元
一冈一涧一萦隈,新岁新晴始此回。莎坂南风寅蛤出,茅檐西日一禽来。人迷白路羊群石,水捲青天雪里雷。犹是深山有寒食,梨花无数绕岩开。
山居(其二)
元·祖钦
夹岸桃花红欲然,洞中流水自㳙㳙。山家不会论春夏,石烂松枯又一年。
观祝孝友画卷为赋六言一绝复以其句为题作五言四咏(其五)
宋·朱熹
茅屋无烟火,溪桥绝往还。山翁独乘兴,飘洒一襟寒。
和江民表韵
宋·陈瓘
传老东山水上浮,玄沙六月雪重裘。旧来消息今何在,千里桐江月满楼。
即事
清·爱新觉罗·弘历
岚气依山素练横,朝暾忽射一川明。人冲晓雾逶迤去,马踏寒郊笃速行。村落几家茅舍静,野流数处板桥平。锦江诗句河阳笔,风景重看生面呈。
醉太平
清末近现代初·陈洵
珊瑚挂瓢。黄金担樵。一枝一叶魂销。倩山妻绣描。霜浓艳潮。露晞艳焦。商声飒飒萧萧。恨宫声未调。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