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
赴
渭
北
使
府
留
别
结
发
逐
鸣
鼙
,
连
兵
追
谷
蠡
。
山
川
搜
伏
虏
,
铠
甲
被
重
犀
。
故
府
旌
旗
在
,
新
军
羽
校
齐
。
报
恩
身
未
死
,
识
路
马
还
嘶
。
列
嶂
高
烽
举
,
当
营
太
白
低
。
平
戎
七
尺
剑
,
封
检
一
丸
泥
。
截
海
取
蒲
类
,
跑
泉
饮
鸊
鹈
。
汉
庭
中
选
重
,
更
事
五
原
西
。
边塞
离别
战争
译文
少年时便随战鼓出征,连续征战追赶敌寇谷蠡。
搜寻山川间隐藏的敌人,身披厚重犀牛皮甲。
旧官署的旗帜依然飘扬,新军将士整装待发。
为报国恩我尚在人世,战马识途,嘶鸣回响。
高耸的烽火台信号举起,军营上空星斗低垂。
七尺剑斩敌平定边疆,密封的信件用泥封印。
横渡大海捕获敌族蒲类,泉水旁让鸟儿饮水解渴。
在朝廷中备受重视,又在五原西部历练过战事。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将军离别家园,奔赴边疆的壮阔场景。开篇“结发逐鸣鼙,连兵追谷蠡”两句,以强烈的动作和生动的比喻,展示了军队行进的紧迫与激烈,士兵们如同整理头发般紧跟在一起,追击敌人如同猎取山中的野兽。接着,“山川搜伏虏,铠甲被重犀”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艰辛和军队的英勇。将士们在险峻的山川间搜寻隐藏的敌人,身披沉重的铠甲,形象地比作犀牛般坚不可摧。“故府旌旗在,新军羽校齐”则转而描绘了一幅军营生活的画面。旧有的将领府邸仍飘扬着战旗,而新征集结的士兵们排列整齐,显示出一种军队更迭代谢、生机勃勃的景象。“报恩身未死,识路马还嘶”中,将军在临行前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和感激之情,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重返故乡,而他的坐骑也似懂得主人心意,不停地嘶鸣。“列嶂高烽举,当营太白低”则描述了一种边塞警报的情景,连绵的山脉上烽火升腾,军营中的太白星(古代指夜晚最亮的星)因战事而显得低沉。“平戎七尺剑,封检一丸泥”表现了将士们的武装和准备。长剑如同平定战乱的工具,而封存的药丸则是对未来战斗可能需要的物资储备。“截海取蒲类,跑泉饮鸊鹈”两句中,将军在征途中不仅要克服自然的艰难,还要寻找资源补给。他们截断大海以取得海藻之类的财富,同时也会奔向清泉,以解渴且滋润心灵。“汉庭中选重,更事五原西”则意味着将军不仅是朝廷中的重要选择,而且还要面对更多未知的边疆任务和挑战。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战争的艰辛、士兵的英勇以及将军的复杂情感。同时,也反映出唐代边塞生活的残酷与壮丽,以及军事行动中个人情感与集体使命之间的冲突与和解。
李益
168首
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唐代诗人,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猜您喜欢
念奴娇(其九)题席次文出猎图和梅村韵
明末清初·尤侗
是何年少,向长城饮马、沙场结客。台上呼鹰垆下醉,尚弄数行题墨。投笔归来,东山射虎,大羽犹能没。画图留取,黄云万里秋色。我亦蛮府参军,短衣长剑,喜逐将军猎。回首卢龙成旧梦,.....
洛桥北亭诏饯诸刺史
唐·张说
离亭拂御沟,别曲舞船楼。诏饯朝廷牧,符分海县忧。股肱还入郡,父母更临州。扇逐仁风传,车随霖雨流。恩光水上溢,荣色柳间浮。预待群方最,三公不远求。
赠薛播州诗(其二)
隋·杨素
两河定宝鼎,八水域神州。函关绝无路,京洛化为丘。漳滏尔连沼,泾渭余别流。生郊满戎马,涉路起风牛。班荆疑莫遇,赠缟竟无由。
至沪偶病(其三)
清·许传霈
传说烽烟近浦东,哀鸿嘹唳梦魂中。流民贫病无生计,谁仗扁舟万里风。
军中遗稿·读史十首(其三)
明·张家玉
顺水长驱事已非,龙潜虎伏失干旂。南阳果系真天子,定有王丰勒马归。
江上逢史馆李学士
唐·韦庄
前年分袂陕城西,醉凭征轩日欲低。去浪指期鱼必变,出门回首马空嘶。关河自此为征垒,城阙于今陷战鼙。谁谓世途陵是谷,燕来还识旧巢泥。
杀气不在边
唐·孟郊
杀气不在边,凛然中国秋。道险不在山,平地有摧辀。河南又起兵,清浊俱锁流。岂唯私客艰,拥滞官行舟。况余隔晨昏,去家成阻修。忽然两鬓雪,同是一日愁。独寝夜难晓,起视星汉浮。凉.....
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隋末唐初·袁朗
朔风动秋草,清跸长安道。长城连不穷,所以隔华戎。规模惟圣作,荷负晓成功。鸟庭已向内,龙荒更凿空。玉关尘卷静,金微路已通。汤征随北怨,舜咏起南风。画野功初立,绥边事云集。朝.....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