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九
菊
酒
饮
方
醺
,
登
高
欲
卧
云
。
避
灾
桓
处
士
,
落
帽
孟
参
军
。
老
眼
悲
秋
景
,
衰
颜
逐
夕
曛
。
茱
萸
花
未
插
,
为
怅
雁
离
群
。
节日
秋节
写景抒情
菊花咏物
离别情感
译文
菊酒饮得微醺,登高时想躺卧于云间。
避难之处常有隐士,风大之时帽子落下似孟参军。
眼中的秋天景象让人感到悲凉,随着日暮夕阳余晖中我老颜衰老。
还没有佩戴茱萸花来祈求平安,深感遗憾如雁儿离开队伍孤独飘散。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重阳节登高饮酒的场景,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和深沉的情感。首句“菊酒饮方醺”,以“菊酒”点明了重阳节的传统习俗,通过“饮方醺”描绘出饮酒时微醺的状态,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接着,“登高欲卧云”一句,不仅展现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情景,还通过“欲卧云”的想象,赋予了画面以飘逸和超脱之感。“避灾桓处士,落帽孟参军”两句,运用典故,借桓温和孟嘉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桓温在重阳节时曾因饮酒过度而落帽,孟嘉则因醉酒而帽子脱落,这两则故事都与重阳节相关联,同时也寓意着诗人可能在节日中有所放纵,但又不失风雅。“老眼悲秋景,衰颜逐夕曛”则是对诗人年岁渐长、岁月流逝的感慨。面对秋天的景色,诗人不禁生发出一种淡淡的哀愁,而自己的面容也随着夕阳的余晖而显得更加苍老。这种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增添了诗歌的深度和情感的丰富性。最后,“茱萸花未插,为怅雁离群”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茱萸是重阳节的传统配饰,象征着驱邪避凶,而“未插”则暗示了诗人未能完成这一传统习俗,心中不免有些遗憾。同时,“雁离群”则可能象征着诗人对亲友的思念,或是对孤独生活的感慨。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重阳节的深刻体验和复杂情感。
猜您喜欢
念奴娇·中秋对月,次李汉老韵三阕(其五)十六岁作
明·夏言
隔岁佳期,向此夜、试把金尊斟绿。据我胡床三弄笛,簌簌桂华零粟。光满璚楼,寒生银瓦,是处神仙屋。虚檐影转,坐夜风动庭竹。露华冷浸衣巾,银潢低泻,倒挂长空瀑。何处萧声惊鹤梦,.....
除夜客怀
明·浦源
火冷空斋夜掩霜,明朝新岁在殊方。故乡亲老谁相守,独对寒灯泣数行。
闰十五夜携两儿暨诸弟侄同孔聘王苏昌期何景朗李邑生就酌三弟宅分得台字
明·黎淳先
嫦娥何意重相陪,三五清光去复来。对酒自怜鹦鹉杓,听萧犹似凤凰台。咏偕童冠游宁倦,才擅东南美不猜。记得廿年曾此夕,雄心今被鬓毛催。
次韵补之药名十绝(其九)
宋·李光
草堂谁缉败蒲编,笑傲松萝不记年。应喜秋来甘泽泻,牵牛时复自蹊田。
点绛唇(其十三)
宋·向子諲
今日重阳,强挼青蕊聊开宴。我家几甸。试上连辉观。忆着酺池,古塔烟霄半。愁心远。情随云乱。肠断江城雁。
九日社醉次陈克威韵
明·区越
人到开怀易放歌,社翁此醉客频过。残棋未落商山皓,丽句先惊水部何。乡曲论文耆旧少,橘林将实雪霜多。白头潇散风尘外,月旦从将水镜磨。
十六夜月
宋·刘黻
何处吹来笛一声,长空如水浸江城。中秋有月云偏妒,底事今宵放得明。
中秋无月
明·王越
年年遇着中秋节,活计虽贫强自欢。不似今年贫得甚,倚栏无个月明看。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