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
寒
梅
寺
大
笑
下
山
寻
古
寺
,
半
岩
明
月
且
盘
桓
。
人
声
渐
远
滩
声
近
,
上
界
全
空
下
界
宽
。
石
榻
无
尘
留
客
住
,
蒲
团
有
脚
寄
人
难
。
长
江
此
去
无
多
路
,
应
许
重
来
共
岁
寒
。
写景
抒情
古寺
明月
长江
山水
石榻
蒲团
怀古
励志
译文
兴高采烈下山去寻找古老的寺庙,半山腰的明月与我相伴停留。
人声逐渐远去,只听到近处的滩声,上界空旷无物,下界则显得更加宽广。
洁净的石榻上无尘无垢,可以留客住宿,但有脚迹的蒲团却难以寄送。
长江流去没有多少路途,但或许会再次重来,与我共度岁寒。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夜宿寒梅寺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周围宁静而幽深的环境。首句“大笑下山寻古寺”,以“大笑”二字开篇,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古寺探索的喜悦,也暗示了他内心的轻松与自由。接着,“半岩明月且盘桓”,诗人停下脚步,在半山腰的明月之下流连忘返,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人声渐远滩声近,上界全空下界宽”,随着人声逐渐消失,水声却越来越清晰,仿佛在告诉读者,这里远离尘嚣,是心灵得以净化的净土。同时,上界(指天空或精神层面)的“全空”与下界(指人间或物质世界)的“宽广”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与物质世界的深刻思考。“石榻无尘留客住,蒲团有脚寄人难”,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寺庙内清静的氛围,石榻和蒲团都是僧侣修行的场所,无尘与有脚分别象征着内心的纯净与行动的自由,同时也暗示了寺庙作为心灵寄托之所的独特魅力。最后,“长江此去无多路,应许重来共岁寒”,诗人展望未来,表示即使离开寺庙,心中仍怀有对再次回到这里的期待,与寒梅一同度过岁月的严寒,寓意着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那份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将始终如一。整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精神世界的独特感悟,以及对生活态度的积极追求。
猜您喜欢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游卧龙庵
明·胡居仁
庐山奇秀甲天下,我今来作庐山游。卧龙庵里驻孤迹,前贤遗教空追求。峰头瀑布泻飞练,涧里寒潭六月秋。释子不识吾儒趣,且言二教元无异。道一缘何教有三,何独儒家能治世。长吟抱膝南.....
再和
宋·杨杰
君赋江山数十篇,人疑吟苦鬓皤然。洞庭有浪寒欺昼,太华无云翠插天。鸷鸟懦飞徒累百,疲兵重战必当千。席间莫讶赓酬速,诗债从来笑隔年。
喜杜荀鹤及第
唐·李昭象
深岩贫复病,榜到见君名。贫病浑如失,山川顿觉清。一春新酒兴,四海旧诗声。日使能吟者,西来步步轻。
马宪副画
明·王越
襟怀还比楚山高,一路风霜属宪曹。枥下久知淹骥足,不知谁是九方皋。
二冬
明·释函是
笑抱閒情自一峰,东亭何处见春容。相期深谷惟明月,不畏寒岩共老松。带瞑坐醒初夜梦,倚空愁破五更钟。生来傲骨惭烟火,半落溪桥溅短筇。
侍宴诗
南北朝·王僧孺
丽景属春馀,清阴澄夏首。交枝隐修径,回流影遥阜。徙帷轹轻筠,移銮拂高柳。去矣劳茂绩,勉哉报嘉诱。小臣良不才,涓尘愧所守。何用胜雕斫,譬木良如朽。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