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
芙
蓉
溪
访
梁
孝
廉
独
木
桥
边
溪
水
清
,
扁
舟
来
往
早
潮
生
。
就
园
尝
果
逢
僧
至
,
下
榻
看
山
引
鹤
行
。
高
士
一
身
皆
道
骨
,
大
儿
九
岁
有
诗
名
。
此
中
莫
道
无
征
战
,
家
养
莎
鸡
教
用
兵
。
写景
山水
田园
抒情
怀古
写人
家国情思
写子
教化
战争
家国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访友者在芙蓉溪边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宁静与和谐的氛围。首句“独木桥边溪水清”,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清幽的画面,独木桥横跨溪流之上,溪水清澈见底,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静谧之感。接着,“扁舟来往早潮生”一句,通过扁舟在清晨的溪水上往来穿梭,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宁静与生机,仿佛时间在这里放慢了脚步,让访者得以沉浸于自然之美中。“就园尝果逢僧至,下榻看山引鹤行”两句,展现了访者在友人家中的悠闲时光。他品尝了园中的果实,不期而遇的僧人来访,使得气氛更加温馨。随后,他选择在山间休憩,引鹤同行,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亲近,也暗示了访者内心的平和与超脱。“高士一身皆道骨,大儿九岁有诗名”则赞美了梁孝廉及其家庭成员的高洁品质与才华。高士身上的道骨象征着其高尚的品德与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而九岁小儿即有诗名,则是对其聪颖才智的极高评价。最后,“此中莫道无征战,家养莎鸡教用兵”一句,看似矛盾,实则寓意深刻。表面上,它似乎在说在这片宁静之地,没有战争与纷争,但实际上,通过“家养莎鸡教用兵”的比喻,暗示了即使在和平的环境中,人们也应保持警惕,培养智慧与策略,以防不测风云。这既是对梁孝廉家庭智慧与远见的赞赏,也是对访者自身的一种提醒与激励。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访者在友人家中的一段宁静而富有深意的时光,同时也蕴含了对生活哲理的思考与感悟。
猜您喜欢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小雨初霁
宋·陆游
归来偶似老渊明,消渴谁怜病长卿。小雨染成芳草色,好风吹断画檐声。剪灯院落晨犹冷,卖酒楼台晚旋晴。莫道此翁游兴懒,兰亭禹寺已关情。
双头莲·岭南元夜
明末清初·梁清标
海外繁华,看绛烛围红,星毬初放。蛮靴锦障。月影里忘却,乡愁孤况。暗想京国灯宵,阻云山千障。春一样。紫陌香尘,有无钿车来往。凭仗午夜笙箫,把军烽静偃,消除兵象。江湖晚涨。烧.....
踏莎行(其三)
宋·秦观
晓树啼莺,晴洲落雁。酒旗风飐村烟淡。山田过雨正宜耕,畦塍处处春泉漫。踏翠郊原,寻芳野涧。风流旧事嗟云散。楚山谁遣送愁来,夕阳回首青无限。
夏夜与季平萧氏台听涛,追话旧事作
清·丘逢甲
大海惊涛似昔时,高台同听不胜悲。五年乡泪愁中制,半夜军声梦里驰。铁弩何时开越国?素车终古走灵胥。如闻鹿耳鲲身畔,毅魄三更哭义旗。
感松(其三)
宋·李光
每忆西湖九里松,眼明忽见紫髯翁。隐居庭院多栽种,为爱笙箫递晚风。
次韵寄谢钱塘
明·袁华
新开别墅对西山,燕坐凝香日闭关。鶗鴂先鸣农事动,兜鍪不举羽书閒。花前五马春游乐,月下双鞬夜逻还。上番梅花曾有约,旧题重拂石苔斑。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
宋·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