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
写城
抒情
写城时事情
战乱
悲苦
抨击统治阶级

译文

早晨筑城,晚上筑城,筑好的城墙高又高却容易倾塌。
敌寇来袭尚可抵挡,如今官员却要杀我们。家中无粟无糜,无法生存。
坊正来索要钱财,我无奈只能抱持幼小的孩子去换取一些食物。
告诉官吏不要责问我,我即将卖掉我的乳牙儿童。
老人病重又何苦呢?妇女代替他去挑土。他们砍伐我北墙的桑树,毁了我的井,拔掉了我的茅草。
围墙之外,我想骑马逃走。那高墙长达五丈,低的地方也有三丈多。
挑担的人放下担子,拉车的人停住了他们的车。
我带着羞愧去拾砖瓦,公家的人却因此发怒,打了我。
有一个脱去帽子躺着的人,他手持烤肉饮酒,傲慢地看向上方居住的地方。

赏析

这首《筑城谣》是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诗人彭孙贻所作,通过描绘筑城百姓的苦难生活,深刻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战争的残酷。诗中以筑城为背景,展现了筑城者的艰辛与无奈。筑城之高反而易于倒塌,象征着民众劳役的徒劳与无助。在寇来之时,筑城虽有防御作用,但官府却将矛头指向筑城者,剥夺他们的生计,使得他们面临粮食短缺的困境。坊正前来索要钱财,进一步加重了筑城者的负担。诗中描述了筑城者为了生存,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孩子,体现了战争与压迫下的悲惨现实。诗中还提到了筑城者的家庭生活,老者病痛,妇女代为劳作,他们不仅要承受筑城的重压,还要面对外界的侵扰和破坏。北墉的桑树被砍伐,井被夷平,幼苗被拔起,这些细节描绘了战争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彻底摧毁。女垣之外,筑城者试图逃亡,但高墙阻隔,出路被堵,他们陷入了绝境。最后,诗中讽刺了那些享受安逸生活的人们,如荷者、舆人、拾甓公等,他们不仅无视筑城者的苦难,还对他们施以鞭笞,甚至有穿着铠甲、袒露上身、饮酒作乐的贵族,他们自顾自地享受,对底层人民的痛苦视而不见,形成鲜明对比。《筑城谣》通过生动的场景和强烈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战争与压迫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深重苦难,以及社会阶层间的巨大不平等。

彭孙贻

3517首
明末清初学者,彭孙遹从兄,南明隆武朝太常寺卿彭观民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