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兴
(
其
一
)
天
地
西
风
遍
,
亭
皋
衰
意
生
。
寒
云
终
不
雨
,
危
叶
自
多
声
。
晚
蟪
犹
嘶
树
,
啼
鸦
稍
著
城
。
默
然
孤
客
思
,
年
序
共
峥
嵘
。
写景 秋景
抒情
译文
天地间吹过阵阵西风,亭台和岸边的大地上生机盎然的气息渐渐消失。
天空布满寒云,却始终不下雨,飘落的叶子发出许多声响。
傍晚时分,蝉还在树上嘶叫,啼叫的乌鸦逐渐落在城内。
默默地思考着作为孤客的思绪,岁月与这峥嵘的景象共同流逝。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的萧瑟图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孤独、忧郁的情怀。"天地西风遍,亭皋衰意生。" 这两句以宏大的笔触勾勒出秋天的气氛,西风吹拂过广阔的天地和荒废的台榭(古代的高台或楼阁),给人一种萧瑟凄凉之感,同时也引发了诗人的沉思与哀愁。"寒云终不雨,危叶自多声。" 这两句进一步加深了秋天的寂寞和悲凉。寒冷的云朵久悬而不下雨,显得天气异常干燥,而那些摇摇欲坠的树叶在风中发出更多的声响,似乎也在诉说着某种无言的哀痛。"晚蟪犹嘶树,啼鸦稍著城。" 晚上,蟋蟀还在树木间发出微弱的声音,而乌鸦则开始觅食于城市的角落。这两句通过对昆虫和鸟类行为的描写,更添了一份秋夜的静谧与孤寂。"默然孤客思,年序共峥嵘。" 最后两句诗人沉浸在自己的沉思之中,如同一位独自旅行的客人,内心的忧虑和时光的流逝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情感世界。整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沉的哲思,是一篇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佳作。
宋祁
1582首
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猜您喜欢
贺新郎·别文梁、洛闻之明日,宿江堰镇却寄
清·陆震
回首江城罅。忆前宵、故人相聚,绿醅红鲊。今日我行君昨去,风急江帆如射。想已到、寄奴山下。劳顿长途谁似我,对风雨、落日心尤怕。又不见,冰轮挂。淙淙只听流澌泻。隔疏林、数家灯.....
后秋兴八首中秋夜,江村无月而作(其一)
明末清初·钱谦益
淅淅斜风回隔林,悲哉秋气倍萧森。过禽啁哳衔兵气,宿鸟离披逗瞑阴。人倚片云投海角,天收圆月护江心。今宵思妇偏凄紧,幸少清光照夕砧。
秋夜
明·余玉馨
秋声昨夜入梧桐,金井银床影半空。捣尽夜衣不成寐,半钩新月一帘风。
西风
清·王敬禧
关河劳梦寐,谁遣夕中生。月色不离地,山寒尽入城。籁虚蛩答响,秋老雁无声。处处皆长道,徒看白露盈。
端居
唐·郑谷
叶叶下高梧,端居失所图。乱离时辈少,风月夜吟孤。旧疾衰还有,穷愁醉暂无。秋光如水国,不语理霜须。
和黄东浦早秋韵
宋·释元肇
门径半交莎,幽居事若何。地偏人到少,云淡自怡多。林杪危凉叶,池容减翠荷。翻思种阳艳,终竟不如禾。
秋月
清·周馨桂
月到秋逾洁,青宵永夜清。辉光澄万里,形影静三更。乌鹊飞难定,蚊龙睡亦惊。何当兵气靖,守内得文明。
七夕寄宋显夫
元·张仲容
云压高城雨散丝,万家秋气入罗帷。巧棚七夕喧邻里,小宋明朝定有诗。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