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
午
吟
(
其
十
四
)
人
心
偏
倚
道
心
中
,
凡
念
回
旋
即
圣
功
。
精
是
不
迷
如
日
照
,
一
为
不
二
与
天
同
。
笃
恭
为
执
辰
居
所
,
未
发
为
中
水
不
风
。
圣
智
聪
明
收
敛
尽
,
寂
然
不
动
感
而
通
。
哲理
励志
译文
人心虽然有时偏离正道,但只要将凡念回旋,就能实现圣人的功德。
精神集中,不迷失方向,就像太阳一样照耀;一心一意,不分散注意力,这与天理相通。
坚守恭敬之心,住在辰位(可能指一个特定的位置或状态),在没有表现出行动之前,内心就像水一样平静无风。
圣人的智慧和聪明都收敛在内心深处,寂静无声,却能感知周围的一切,与万物相通。
赏析
这首诗《戊午吟(其十四)》由明代诗人高攀龙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探讨了人心与道心的关系,以及如何达到圣贤境界的途径。首句“人心偏倚道心中”,揭示了人在追求真理与道德时内心的矛盾与偏向,引出对内心平衡的思考。接着,“凡念回旋即圣功”指出,将平凡的念头转化为圣贤之功,需要内心的转变与修炼。“精是不迷如日照”运用比喻,强调内心的纯净如同阳光普照,不被迷惑。而“一为不二与天同”则表达了达到合一、与宇宙和谐共存的境界,体现了道家哲学中的“无为而治”。“笃恭为执辰居所,未发为中水不风”进一步阐述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笃实恭敬是把握时间与空间的关键,未动之前保持内心的平静,如同水不生波澜。最后,“圣智聪明收敛尽,寂然不动感而通”总结了达到圣智境界的过程,即通过收敛智慧,达到内心的宁静,然后在静默中感知万物,实现与世界的和谐沟通。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探讨了个人修养与宇宙真理之间的关系,鼓励人们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高攀龙
154首
又字云从,世称“景逸先生”。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著有《高子遗书》12卷等。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后遇父丧归家守孝。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不堪屈辱,投水自尽,时年六十四岁。崇祯初年(1628年),朝廷为平反,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宪”
猜您喜欢
集字联
清·何绍基
指麾文府才思盛;冠冕人伦道德尊。
颂古四十首(其三)
宋·释守珣
涅槃一路同来往,寸步宁亏达本乡。鹙子黠儿轻借便,由如哑子吃生姜。月上女,太无良,不涂红粉自风光。金锁玄关留不住,百尺竿头信脚行。
《列子》引逸诗
先秦·无名氏
良弓之子。必先为箕。良冶之子。必先为裘。
偈八首(其二)
宋·释明辩
诤五眼,涌金春色晚。得五力,吹落碧桃华。唯證乃知难可测。
新春养心殿
清·爱新觉罗·弘历
苍龙转玉斗,紫禁訚青阳。金戺蓂叶舒,绮殿梅英芳。奉时钦体仁,祈岁颙屡祥。开年百务简,惕夕一心强。好恶戒已私,诗书挹古香。畴咨伫有翼,敕命励无疆。
玄珠歌(其十二)
唐·张果
玄珠振动被魔群,照著生门白黑分。向里修持坚固后,道成方识九霄君。
集字联
清·何绍基
与其过纵何如谨;到得能成自会明。
季平为书“澹定村”三大字、并书赠“马来西极、龙卧南阳”二语为楹帖赋谢(其二)
清·丘逢甲
下笔真成千丈强,更将龙卧许南阳。何当窥井重炎火,天马西来汉道昌。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