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哲理
抒情
惜时
山水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思想家高攀龙的《戊午吟》之三,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表达了对人生、修行和宇宙真理的深刻见解。首句“千圣传心一敬修”,开篇即点出圣贤之道在于内心的修养,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然而,“不知真敬反成囚”则揭示了修行过程中可能陷入的误区,即如果对修行的理解过于拘泥或执着,反而会束缚心灵,使其失去自由。“欲求一得且永得,须下千休与万休”进一步阐述了修行的真谛。真正的得并不是追求短暂的满足或成就,而是在于不断放下、舍弃的过程。只有通过无数次的放弃(千休与万休),才能达到内心真正的平静与自由。“疏水曲肱常浩浩,百官万务尽悠悠”运用自然景象作比,以流水的自然流淌和官员事务的繁忙对比,暗示了在纷扰的世间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超脱的重要性。即使面对繁杂的事务,也能如流水般从容不迫,内心浩荡。“廓然天地浑无事,一物匈中岂足留”最后两句升华了主题,表达了宇宙万物皆空,内心不应被外物所累的思想。在广阔的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内心的烦恼与执着也应如同过客一般,不留痕迹。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修行、自然与宇宙的深刻反思,展现了高攀龙对于人生智慧的独到见解,以及对内心自由和平静的追求。

高攀龙

154首
又字云从,世称“景逸先生”。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著有《高子遗书》12卷等。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后遇父丧归家守孝。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不堪屈辱,投水自尽,时年六十四岁。崇祯初年(1628年),朝廷为平反,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