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军
行
天
子
徵
兵
事
朔
方
,
丁
男
壮
大
当
戎
行
。
晓
度
玉
关
随
铁
骑
,
夜
闻
羌
笛
落
秋
霜
。
秋
霜
凛
冽
黄
云
飞
,
地
远
天
长
雁
到
稀
。
贺
兰
山
下
鬼
号
哭
,
白
草
原
头
未
解
围
。
忆
昔
辞
家
多
诀
绝
,
陇
头
流
水
皆
呜
咽
。
母
缝
衣
带
与
我
穿
,
妻
炊
扊
扅
与
我
别
。
别
来
身
世
总
如
何
,
枕
卧
戈
霜
侠
气
多
。
雪
耻
报
雠
今
日
事
,
男
儿
羞
说
木
兰
歌
。
边塞
离别
战争
怀古
思乡
亲情
秋景的
译文
天子征兵的命令传至北方,强壮的男子们都去参加军队。
他们天未亮就随铁骑穿过玉门关,夜晚听着羌笛声中夹杂着秋霜的气息。
秋霜寒冷凛冽,黄云在天际飞旋,因为路途遥远,连大雁都飞得稀少。
贺兰山下的地方传来鬼哭的声音,白草原的尽头敌军还未解围。
回想起当初辞别家乡时诀别的话语,就连陇头的流水都像在呜咽一般。
母亲为我缝制衣带,妻子为我准备食物和御寒的物品,我们相互告别。
分别后我们的生活经历都是怎样的呢?我们枕着戈霜,怀揣着侠气,度过了许多日子。
如今我们要雪耻报仇,男儿不应该再唱木兰歌(即不应再以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自比)。
赏析
这首《从军行》描绘了明朝时期士兵出征边疆的壮烈场景,充满了浓厚的战争氛围和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首句“天子徵兵事朔方”,开篇点题,天子下令征召士兵前往北方边疆,预示着一场战争即将展开。接着“丁男壮大当戎行”一句,描述了年轻强壮的士兵们正准备踏上战场,肩负起保卫国家的重任。“晓度玉关随铁骑,夜闻羌笛落秋霜”两句,运用对比手法,白天士兵们在铁骑的伴随下穿越玉门关,夜晚则能听到远方的羌笛声,仿佛秋霜般凄凉,营造出一种既壮阔又悲凉的氛围。“秋霜凛冽黄云飞,地远天长雁到稀”进一步渲染了战场的荒凉与遥远,秋霜的凛冽、黄云的飘荡、雁群的稀少,都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环境的恶劣。“贺兰山下鬼号哭,白草原头未解围”描绘了战场上的惨烈景象,贺兰山下哀嚎声不断,白草原头战斗仍未结束,表现了战争的激烈和持久。“忆昔辞家多诀绝,陇头流水皆呜咽”通过回忆离家时的痛苦与不舍,表达了士兵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母缝衣带与我穿,妻炊扊扅与我别”具体描绘了家人送别的情景,母亲为士兵缝制衣带,妻子为他准备炊具,这些细节展现了家庭的温暖与牺牲。“别来身世总如何,枕卧戈霜侠气多”表达了离别后士兵们的复杂心情,他们在战场上枕戈待旦,侠气冲天,既有对未来的期待,也有对未知的恐惧。最后,“雪耻报雠今日事,男儿羞说木兰歌”点明了士兵们出征的目的——为国雪耻,报效国家,同时也暗含了对古代女英雄花木兰的敬仰,但强调了自己作为男儿,将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勇气与忠诚。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战争的描绘,又有对亲情的怀念,既有壮志豪情,又有细腻的情感流露,展现了明代边疆战争背景下士兵们的英勇与牺牲精神。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怀刘京叔
元·曹之谦
奕世金兰契,于今只有君。英才殊落落,馀子漫纷纷。一别几春草,相思空暮云。何时展良觌,把酒共论文。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满江红·东阿道中
明·俞彦
荏苒征途,马首外、黄埃飞灭。渐初夏、麦寒西陇,草熏南陌。平楚澹烟迷云鹜,乱山落照闻啼鴂。只玉骢、飘泊未归来,心慵怯。名与利,多生劫。劳和恨,他生业。怕镜中不似、去家时节。.....
清明日忆诸弟
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双头莲·岭南元夜
明末清初·梁清标
海外繁华,看绛烛围红,星毬初放。蛮靴锦障。月影里忘却,乡愁孤况。暗想京国灯宵,阻云山千障。春一样。紫陌香尘,有无钿车来往。凭仗午夜笙箫,把军烽静偃,消除兵象。江湖晚涨。烧.....
鹦鹉曲·忆难鸣山旧游
元·冯子振
鸡鸣山下荒丘住。客吊古问驿亭父。几何年野屋丛祠,灭没犁烟锄雨。默寻思半晌无言,逆旅又催人去。指峰前代好磨笄,是血泪当时洒处。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