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写景
山水
田园
抒情
夏日生活

译文

台子高几尺,上面盖着茅草屋。
东边西边开了两个窗户,南北各有一扇门。
芦苇帘子可以前后卷起,中间铺着竹席。
清凉的石枕和稀疏凉爽的黄葛衣。
敞开衣襟迎风而坐,夏天就像秋天一样舒适。
自由自在地啸歌嬉游,观赏景色不知疲倦。
东窗对着华山,三座山峰碧绿参差不齐。
南檐面对渭水,躺着就能看见云帆飘飞。
抬头摘取树上的果实,低头采撷田中的葵菜。
这些足以满足饥渴,何必羡慕丰盛的佳肴。
更何况有好朋友相伴,日日夜夜互相追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诗人在高大的亭台上,四周环绕着自然景观,有清凉的风可以消暑。通过对亭台结构的细节描述,如“东西疏二牖,南北开两扉”,表现了建筑的通透和采光功能。室内摆设简约而有序,“芦帘前后卷,竹簟当中施”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居住环境。诗人在这样的空间里享受着自然之趣,“开襟向风坐,夏日如秋时”,不仅身体感受到凉爽,更是心灵上的宁静与满足。这种生活态度让人觉得“啸傲颇有趣,窥临不知疲”,显示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喜爱和专注。在视觉上,诗人面对华山三峰的壮丽景色,以及南边渭水流动带来的生机,“东窗对华山,三峰碧参差。南檐当渭水,卧见云帆飞”,自然之美让诗人的心灵得到了滋润。在物质层面,诗人提到“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这种简单的采摘行为不仅满足了生存需要,也体现了一种对自然和谐共处的态度。诗人认为这种生活已经足够美好,“足以充饥渴,何必慕甘肥”。最后,诗中提到“况有好群从,旦夕相追随”,表达了与亲朋好友共同享受这份宁静生活的乐趣,这种社交活动让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整首诗通过对亭台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纷扰、回归自然本真的人生态度。

白居易

2943首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居易在政治领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任职期间,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为唐朝政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