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抒情
思乡
动物
战乱
四季

译文

还是回去吧,还是回去吧,我在吴松江边上住。
松江一带的物产丰富,其中以四腮鲈鱼最为著名。
在半江红树的映衬下买鱼回来,洗手后一同坐下吃饭。
骨肉团聚在一起,一起度过春秋,闲话家常。
谁是首领招来了祸患?他们在浏河和黄渡集结。
战火连天,神鬼都为之惊号,人们不得不逃奔,冒着霜露之苦。
惆怅地出门,泪水沾湿了衣襟,像浮萍一样飘零,不知身在何处。
回首望故乡,烟雾茫茫,自己的家室和房屋都已无法看见。
憔悴的姬姜(可能是指流离失所的女子)深深自怜,在衰草斜阳下,一年的时光已经到了暮年。
还是回去吧,还是回去吧。

赏析

这首诗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不如归去”的反复吟唱,描绘了一位流离失所者的内心世界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相结合,通过描述主人公在吴松江畔的生活片段,以及突然间战乱带来的动荡,展现了战争给普通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首句“不如归去”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主人公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接下来的诗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在宁静江边的生活场景:买鱼回家、共同烹饪、家人团聚、共享四季的美好时光。这些温馨的画面与后文战乱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和平生活的珍贵。然而,随着“谁为戎首召寇来”的疑问,诗人的笔锋转向了社会现实,揭示了战争的根源和对人民生活的破坏。烽火连天、神鬼号哭的场景,以及主人公为了逃避战乱而不得不离乡背井的无奈,都深刻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最后,“回首故乡烟茫茫,室庐无羔劳瞻顾”一句,将主人公的思绪拉回对故乡的回忆中,表达了对失去家园的哀伤和对未来的迷茫。结尾“憔悴姬姜深自怜,衰草斜阳岁云暮”更是将个人命运与自然景象相融合,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深沉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主题。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对比和平与战乱的生活状态,深刻揭示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家国的深情。

猜您喜欢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巫山一段云(其三)
宋·柳永
清旦朝金母,斜阳醉玉龟。天风摇曳六铢衣。鹤背觉孤危。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相将何处寄良宵。还去访三茅。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蝶恋花(其一)
宋·程垓
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江上残花能有几。风催雨促成容易。湖海客心千万里。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相次桃花三月水。菱歌谁伴西湖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