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
韩
无
咎
盱
眙
道
中
韵
人
家
过
午
绝
炊
烟
,
陇
上
羸
牛
挽
不
前
。
寇
退
皇
恩
方
掩
骼
,
民
饥
客
饭
只
烹
鲜
。
观
风
到
处
春
随
马
,
楗
水
归
时
月
满
川
。
王
事
独
贤
无
倦
色
,
鸡
鸣
起
坐
屋
三
椽
。
写景
抒情
民谣
怀古
地点
盱眙
季节
春
秋天
译文
第一行“人家过午绝炊烟,陇上羸牛挽不前。”描述的是,当太阳过了中午时,人们已经不再生火做饭,炊烟也已消散。在田地之间的瘦弱老牛拉着重物,步履却不再向前。
第二行“寇退皇恩方掩骼,民饥客饭只烹鲜。”的意思是,在战乱退去之后,皇上的恩德才得以让百姓安葬死去的亲人和家畜;虽然人民饥寒交迫,但是只能以简单的方式,用简单的食物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第三行“观风到处春随马,楗水归时月满川。”的翻译是,每到一处都可以感受到春风随我而行;而当用楗(jiàn)取水的时候,发现水满如川流。
第四行“王事独贤无倦色,鸡鸣起坐屋三椽。”描述的是一位贤能的人在为王事服务时,始终没有倦色。他每天早早起床,即使鸡鸣声刚刚响起,他便开始忙碌于屋舍的三个房间之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后乡村的宁静与艰辛画面。首句“人家过午绝炊烟”写出了村庄在战乱之后,炊烟稀少,生活简朴,午后不见烟火气。接着,“陇上羸牛挽不前”描绘了疲惫的牛儿艰难地拖着犁耙,象征着农业生产因战乱而停滞不前。第三句“寇退皇恩方掩骼”暗示了战争刚刚结束,皇上的恩泽开始惠及百姓,清理战场,掩埋骸骨,显示出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生者的关怀。然而,“民饥客饭只烹鲜”揭示了民众生活的困苦,即使有皇恩,也只能以新鲜鱼肉为食,聊以充饥。“观风到处春随马”转而描绘春天的到来,希望与生机似乎随着马蹄声而来,但百姓的生活并未因此立即改善。最后一句“楗水归时月满川”描绘了诗人夜晚归家,月光洒满河流的情景,尽管环境宁静,但内心的忧虑和疲惫仍然可见。结尾“王事独贤无倦色,鸡鸣起坐屋三椽”表达了诗人作为官员,虽然肩负重任,却始终保持勤勉和无私,即使鸡鸣即起,也毫无疲倦之色,只住在简陋的三间小屋内,体现了他的清廉和责任感。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后乡村的景象,既有皇恩普照的欣慰,又有民生疾苦的忧虑,以及诗人自身的坚韧与担当。
猜您喜欢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句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寿藏为顾静趣赋
明·史谨
预寻一穴近西州,松梓苍苍接素秋。举世有谁曾不死,此身于我复何忧。穿林每设生前祭,与客当从醉里游。多少学仙头白士,至今无处觅瀛洲。
寄淮南幕中刘员外
唐·赵嘏
郎官何逊最风流,爱月怜山不下楼。三佐戎旃换朱绂,一辞兰省见清秋。桂生岩石本潇洒,鹤到烟空更自由。休向西斋久闲卧,满朝倾盖是依刘。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