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

鹿
写景
地点
怀古
抒情
写山
探访古迹
探索
回味
时序
节气
情感
思乡

译文

清晨怀着兴致出门来,小船渡过汉江绕岘山。
沙洲的水鸟近看才可识别,水边的树木远望不能分辨。
船行款款来到鹿门山,阳光明亮使山岚浅淡。
岩石间的潭水曲曲弯弯,行船到此每每迂回绕转。
听说庞德公曾到这里,入山采药一去未回还。
山涧中适宜生长灵芝白术,石床上滋满了厚厚的苔藓。
深深感念这位襄阳老人,系住缆绳举足向上登攀。
隐居的遗迹至今犹可寻觅,超俗的风格已经远离人间。
相伴的白云不知何时飘去,栽下的丹桂空自妖娇美艳。
寻迹怀古兴味犹未尽,划船归来夕阳落西山。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游历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赏和内心的情感体验。开篇“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表现了早晨清新的气息和诗人的愉悦心情,他顺着水流向前航行,跨过连绵的江岭。接下来的“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则描写了在岸边看到的鸟儿和远处难以辨认的林木,显示出诗人对周遭景物的细腻观察。“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中,鹿门山的轮廓清晰,可见山色浓淡相宜,表现了山的层次感和深邃感。随后的“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则是对山间溪流的描写,其中岩石与水流交织,形成曲折多变的小溪,小船在此航行需要频繁调转舵柄,体现了山路迂回和溪水曲折。“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提及了传说中的人物庞德公,他因采集灵芝而留住在仙境,不愿再归,此处诗人通过这个典故表达了对山中隐逸生活的向往。接着,“金涧饵芝朮,石床卧苔藓”进一步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生活状态。金涧中的清泉可以滋养灵芝,而石床上覆盖着青苔,这是对隐逸者安贫乐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动写照。“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表达了诗人对昔日往事的回忆和情感寄托,以及对于现实生活中种种羁绊的思考。接下来的“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则是对古代隐逸遗迹的赞美,这些遗迹至今犹存,而那些高洁的精神追求却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中,诗人望着白云发问,又看到丹桂(即桂花)孤独而不自在,这里蕴含了对人生无常和事物易逝的感慨。最后,“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显示出诗人的好奇心和不断追求知识的精神,同时也描绘了一幅诗人在夕阳中驾舟返回的宁静画面。

孟浩然

266首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一说名浩),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猜您喜欢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朱菊山汪眉山会宿萧寺
宋·刘黻
共游溪上寺,因得话诗缘。客鬓添新雪,梅花似去年。疏钟含暮雨,古木带寒烟。后会知难定,分题废夕眠。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蝶恋花(其一)
宋·程垓
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江上残花能有几。风催雨促成容易。湖海客心千万里。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相次桃花三月水。菱歌谁伴西湖醉。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满朝欢
宋·柳永
花隔铜壶,露晞金掌,都门十二清晓。帝里风光烂漫,偏爱春杪。烟轻昼永,引莺啭上林,鱼游灵沼。巷陌乍晴,香尘染惹,垂杨芳草。因念秦楼彩凤,楚观朝云,往昔曾迷歌笑。别来岁久,偶.....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