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咏物
寒冬
地炉
感慨
自然
生死
情感
哲理

译文

在地下挖出炉灶,度过寒冷的夜晚,用肉和毡帐来抵御寒冷。
早晨在树下烧火,用沾满霜叶的柴火;夜晚在山头煮东西,用山间流出的清泉作为煮水。
已经借来了温暖的阳光回到了旧的衣物里,还要分给书籍那些余热,照亮书籍,直到生命的终点。
无论贫富,百年之后都会化为灰烬,消散在尘土之中。荒坟累累,野火在烧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地炉在寒冷季节中的温暖作用,以及它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首句“穴地为炉了一寒”形象地描述了地炉在冬日里提供温暖的情景,仿佛在地下挖掘出一个火炉来对抗严寒。接着,“肉屏毡帐任无缘”则暗示了地炉的温暖不仅限于其直接覆盖的区域,而是能温暖更广泛的范围,如同屏风般保护着周围的帐篷。“晨烧树下沾霜叶,夜煮山头泻月泉”这两句进一步展现了地炉的多功能性,无论是清晨烧树下的霜叶以增加温暖,还是夜晚煮山头的月泉水,都体现了地炉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的使用方式,以及它与自然界的互动。“已借阳和归故絮,更分光焰到残编”则表达了地炉不仅能提供实际的热量,还能给予心灵上的慰藉,如同将阳光和温暖带回到旧时的棉絮中,甚至照亮了书籍的残页,寓意着知识和文化的传承。最后,“百年贫富灰埃尽,荒冢累累野烧边”这两句则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地炉的象征意义。它不仅关乎个人或小群体的温暖,还触及到了历史的长河和生命的轮回。这句话暗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贫富差距如何存在,最终都将化为尘埃,而地炉的温暖和它所代表的希望与力量,却能在荒冢边的野火烧尽之后,继续传递下去。这不仅是对地炉功能的赞美,也是对生命意义和人类精神传承的深刻思考。

许棐

209首
一字枕父。海盐人(今属浙江)。生卒年均,约宋理宗宝庆初前后在世。嘉熙中(公元1239年左右)隐于秦溪,筑小庄于溪北,植梅于屋之四檐,号曰梅屋。四壁储书数千卷,中悬白居易、苏轼二像事之

猜您喜欢

咏怀(其十四)
明末清初·屈大均
萋萋女贞木,变化何葳蕤。含此少阴精,隆冬叶不萎。夫何一佳人,怀忠适见疑。神灵附太山,攀条吟以悲。天边有匏瓜,流光照我姿。笃志慕陶婴,苟合非所期。百川自东逝,北辰无转移。
金液还丹歌(其十七)
唐·元阳子
阴阳冥寞不可知,青龙白虎自相持。年终变转自相啖,白虎制龙龙渐希。
学刘公干体诗五首(其五)
南北朝·鲍照
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北园有细草,当昼正含霜。乖荣顿如此,何用独芬芳。抽琴为尔歌,弦断不成章。
秋日集汝申使君喜雨作时潘生对奕久之
明·胡应麟
淅沥寒声绕画墙,高梧飞叶半银床。珠帘乍卷三秋色,玉局徐生五夜凉。南国蕙兰应被野,西郊禾黍渐登场。酣歌不是耽行乐,二顷城头有汶阳。
渔父辞(其五)
宋末元初·毛直方
本无租赋本无田,不知历日不知年。谁信渔家小船上,犹是无怀并葛天。
杂曲歌辞·树中草
唐·李白
鸟衔野田草,误入枯桑里。客土植危根,逢春犹不死。草木虽无情,因依尚可生。如何同枝叶,各自有枯荣。
问蝶(其二)
清·章甫
栩栩欲何之,寻春得意时。芳心浑是梦,物化漆园知。
法华清磬
清·苏再渔
悠悠玉磬隔汀沙,宛在中央扣法华。清响几番逾走浪,余音一缕袅浮槎。泠然有意敲残月,静处无心击断霞。独调宫商名利淡,此声应属老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