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
生活琐事
抒情
田园牧歌
隐者之赞美
怀旧送别

译文

穿着轻柔的丝绸衣服,头上戴着绛绡头饰,在墙东隐秘的地方牵着牛。
闲居的门内我甘愿保持朴素无华,薄情的社会却看重优伶般的艺人。
即使有头发(指代年纪或资历),也不必追求修饰外表的华丽,若无资金可支持,就不必去四处游荡。
尽管有朋友(可能指有高官或贵人)身披红旌旗,威风凛凛,我也不再向他们问及先前的车马仪仗。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彦博所作的《赠市隐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隐居于市井中的高士形象。首句“縠帔绛绡头”,以华美的衣饰开篇,暗示了隐者不凡的身份与追求。接着“墙东隐侩牛”一句,将隐者的居所置于市井之中,看似平凡实则蕴含深意,展现了隐者与世俗的微妙关系。“闲门甘肮脏,薄俗重伊优。”这两句进一步刻画了隐者的生活态度和对社会风气的洞察。他甘愿生活在简陋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动,体现了其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同时,对“薄俗”的描述,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批判。“有頍宁须拂,无资可用游。”这两句表达了隐者对于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自由的向往。他不需要刻意去拂拭荣誉,也不需要财富来满足游历的愿望,这正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追求精神的自由与纯净。最后,“故人虽茜旆,那复问前驺。”通过对比昔日与今日的情景,隐者似乎在感慨世事变迁,友情不再如往昔般真挚。茜旆代表了昔日的荣光与繁华,而前驺则是地位与权力的象征。如今,即使故人依旧,但那份曾经的亲密与尊崇已不再,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无奈。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市隐者生活状态的描绘,展现了其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的高尚情操,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友情变化的感慨。

文彦博

454首
文彦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被誉为介休三贤之一。天圣五年(1027年),文彦博进士及第。历任殿中侍御史、转运副使等职。庆历七年(1047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平王则起义功,拜同平章事。皇祐三年(1051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1055年)复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法“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元丰六年(1083年)以太师致仕。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因司马光荐,拜平章军国重事。元祐五年(1090年),再次致仕。绍圣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卒,年九十二。徽宗时,与司马光等并入元祐党人碑,后追复太师,谥号忠烈。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文彦博历仕仁、英、神、哲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年。任殿中侍御史期间,秉公执法,曾成功地抵御西夏入侵。为相期间,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为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被世人称为贤相。有《文潞公集》四十卷,《全宋词》录其词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