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
美
人
(
其
一
)
政
和
丁
酉
下
琵
琶
沟
作
濛
濛
烟
树
无
重
数
。
不
碍
相
思
路
。
晚
云
分
外
欲
增
愁
。
更
那
堪
疏
雨
、
送
归
舟
。
雨
来
还
被
风
吹
去
。
陨
泪
多
如
雨
。
拟
题
双
叶
问
离
忧
。
怎
得
水
随
人
意
、
肯
西
流
。
写景
抒情
离别
写雨
思乡
秋节
离忧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秋日黄昏的景象,烟树朦胧,给人一种淡远之感。"濛濛烟树无重数"这句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同时也映射出一种淡漠的情怀。"不碍相思路"则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相思之情,即便是这样的景色,也不能阻挡他对远方所思之人的思念。"晚云分外欲增愁"一句,晚霞与云端交融,似乎在诉说着某种无法言说的忧愁。接下来的"更那堪疏雨、送归舟"则是对即将到来之雨的描述,它既是自然景象的一部分,也可能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感受——即使是细小如毛的雨滴,也能引起他深深的忧愁,甚至影响他的归途。"雨来还被风吹去。陨泪多如雨"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命运无常和悲凉情感的感慨。雨水本应是滋润万物的,但在这里却被风吹散,象征着生活中的无常与不易。"陨泪多如雨"则将眼泪比作如同倾盆大雨般的哀伤。最后两句"拟题双叶问离忧。怎得水随人意、肯西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一种期望和无奈。他希望就像题诗一样可以询问那些飘泊的落叶,了解它们离去时的心情;同时,他也渴望水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向西流去,象征着他内心深处对于自由和向往某个方向(或许是远方所思之人的地方)的强烈欲求。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相思与哀愁,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于自然界的一种渴望和无奈,是一首充满情感色彩的抒情之作。
向子諲
178首
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巫山一段云(其三)
宋·柳永
清旦朝金母,斜阳醉玉龟。天风摇曳六铢衣。鹤背觉孤危。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相将何处寄良宵。还去访三茅。
句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