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
写景
秋景
田园
咏物
抒情
情感
城市

赏析

这首《金明池》是清代词人陈维崧在丙辰年秋天所作,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与民生百态。词中以“落落门摊,寥寥间架”开篇,形象地描绘了市井的冷清景象,接着通过对比“蜗庐马磨”与“朱扉画戟”,展现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总和他、絮铁钱醪,一例载、少府泉刀税籍”一句,揭示了赋税制度的沉重,无论是贫民还是富户,都难以逃脱税负的重压。接下来,“有铜山兔脱,金穴蝇营,祇算黔娄陋室”几句,进一步强调了财富分配的不公,即便是像黔娄那样简朴生活的人也无法幸免于贫困。“瘦巷空壕风萧瑟”描绘了贫民区的荒凉景象,而“尽堂燕幕乌,遁逃无术”则表达了人们在困境中的无助与逃避。词人通过“天家榷酤”(官府垄断酒类销售)与“仙翁点石”(比喻神仙的神奇能力)的对比,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与无奈。最后,“使天边、月府清虚,怕未稳琼楼,难安桂魄”一句,借月亮的清虚与琼楼的奢华,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差距的感慨。而“见敬业坊前,奉诚园外,多少题门卖宅”则直接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变卖家产的悲惨境遇。整体而言,这首词深刻反映了清代社会的经济压力与民生疾苦,以及作者对于社会不公的深切忧虑和批判。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猜您喜欢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