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

写景抒情
豪放
怀古
情感
秋节
宴会纪事

赏析

这首《水调歌头》由清代词人陈维崧所作,充满了豪放与深情交织的韵味。词中描绘了宴会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和聚会的氛围。“钿犊朱扉外,宝鸭画堂中。”开篇以华美的门扉和装饰精美的厅堂,营造出豪华而庄重的宴会背景,预示着一场盛宴即将展开。“重逢把酒飞盖,倍觉旅愁空。”在重逢的喜悦中,人们举杯畅饮,飞盖(快速移动的车辆)象征着欢愉与自由,同时也暗示着旅途的劳顿与孤独在此刻得到了慰藉。“人有庾徐潘陆,坐有楼台丝竹,那减晋人风。”这里引用了古代文人的典故,将宴会中的宾客比作古代文坛上的佼佼者,他们谈笑风生,音乐与诗歌交织,展现出一种高雅的风范,仿佛再现了晋代文人聚会的风采。“慎莫赋怅怅,亟为拉红红。”劝诫大家不要沉浸在忧郁的情绪中,而是要积极地享受当下,拉红红可能是指邀请某人一同参与欢乐的活动,强调了聚会的快乐氛围。“吾醉矣,拓金戟,倚长弓。”词人似乎已经有些微醺,但依然保持着豪迈的姿态,手持金戟,倚靠长弓,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豪情与洒脱。“不改狂奴故态,耳语有群公。”即使在宴会上,词人也不忘保持自己的个性,即使是私下交谈,也能感受到他与众不同的风趣与智慧。“官是金闺贵客,身是画溪愁客,客自不相同。”词人巧妙地将自己置于两种身份之间,既是尊贵的客人,也是内心充满忧愁的旅人,体现了他对生活复杂情感的深刻洞察。“起觅铁绰板,高唱大江东。”最后,词人起身寻找乐器,准备高声歌唱,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待,整个宴会达到了高潮,充满了激情与活力。整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宴会的热闹与人物的多面性,既有对过往文人雅集的追忆,也有对当下聚会的享受,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展现了词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猜您喜欢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待旦
宋·陆游
晨光残淡月,急点杀寒更。历历记孤梦,悠悠带宿酲。揽衣推枕起,乱发绕床行。叹息人间事,还随初日生。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寄陈文举四首(其一)
明·贝琼
凤皇台下犹为客,雪满头颅一病翁。却忆山人读书处,月轮夜照水晶宫。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中秋
清·吴山
最爱寒光好处圆,今宵何事转凄然。两宫昔日繁华地,百代清秋水月天。凫雁不关离黍恨,湖山宁受后人怜。聊乘一叶中流放,风露依稀咽管弦。
集孙子长草堂得园字
明·沈鍊
易遇双文玉,难逢一笑言。所嗟人似月,千里共黄昏。酌酒依金谷,题诗拟兔园。深欢不能别,翻觉重销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