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湿
写景抒情
咏物写景
梅花咏雪
思乡思念

赏析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冬日雪景与女子的内心情感。开篇“连日微阴,梅花外、数声姑恶”,以阴沉的天气和远处传来的鸟鸣为背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凄凉的氛围。接着,“憔悴是、净持小女,儿家姓霍”一句,将视线转向一位面容憔悴的小女子,暗示她内心的忧愁与哀伤。“春梦昼寒偏易醒,鬓丝指冷应难约”两句,通过对比春梦与现实的寒冷,以及女子因寒冷而难以保持约定的状态,进一步展现了她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接下来,“思沈沈、独自抱银筝,人猜著”则直接点明女子内心的思绪沉重,她独自弹奏着银筝,似乎在诉说着自己的心事,而周围的人或许已经猜到了她的忧愁。下片中,“钗梁燕,鞋帮雀。簪处颤,移来却”几句,通过具体的物品和动作,如燕子、雀鸟、颤动的发簪,生动地描绘了女子的细微动作,表现了她在等待或思念中的不安与期待。“看糁平鸳瓦,铺明红药”则转而描写雪景,雪花轻轻覆盖在鸳鸯瓦上,又映照着明亮的红花,既美丽又略带寂寞。“沾湿怕污郎白马,玲珑不辨奴青钥”两句,表达了女子对远方恋人的思念与担忧,害怕自己的情感玷污了对方的白马,同时也担心自己无法辨认那把青色的钥匙,暗示了她对爱情的纯洁与渴望。最后,“问何时、乾鹊噪香奁,从天索”则以乾鹊(即喜鹊)的叫声作为希望的象征,期盼着有一天能从天边传来好消息,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女子在冬日雪景中的孤独、思念与期待,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猜您喜欢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凭栏人
元·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寄顾荃士太史
清·何其超
见日值君病,别来弥复思。闭门晚花落,曳杖青山期。世味归田录,秋怀愈疟诗。故人如问讯,心事岳云知。
丁香结·秋日梨花,再和君特
清末近现代初·陈洵
金屋多娇,玉容无主,心事看秋如醉。正雨酥云腻。有素月、漫约黄昏临砌。送春余艳在,流尘溅、泪痕暗里。婵娟俱冷,也要数点微微雪意。何似。懒困倚东阑,拚却良辰自睡。故国青旗,深.....
和三乡诗
唐·王涤
浣纱游女出关东,旧迹新词一梦中。槐陌柳亭何限事,年年回首向春风。
洗竹简诸公同赋
宋·敖陶孙
舍东脩竹密如栉,一日洗净清风来。脱巾解带坐寒碧,置觞露饮始此回。平林远霭开图画,西望群山如过马。诗翁意落帆影外,孤村结庐对潇洒。百年奇事笑谈成,向来无此苍龙声。闲身一笑直.....
秋江钓者
明·潘德元
江湖最乐是渔翁,何地无天着钓篷。见惯白鸥浑不避,一丝晴飏蓼花风。
烛影摇红·甲寅除夕
清·况周颐
问讯梅花,早春消息残寒外。小窗儿女自团圞,幽恨凭谁解。往事思量莫再。隔朦胧、金炉翠霭。为谁诗鬓,苦恨消磨,年年春在。鬯好屠苏,引杯不分愁如海。椒红柏绿总依然,谁念朱颜改。.....